清代拿什么骨头做鼻烟壶?
鼻烟壶是清代特有的一个产物,清代人们有吸闻鼻烟的风气,随之产生了专门用来装鼻烟的小容器,这就是鼻烟壶。宫廷中的人们和文人士大夫开始尚用小巧精美的玻璃、水晶、玉石、金属、陶瓷所制作的鼻烟壶,进而影响了社会的中下层也以使用精美鼻烟壶为时髦高尚之物。以致天下工匠都投身于鼻烟壶的制作加工,从而使鼻烟壶的材质工艺水平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其中的牛骨鼻烟壶就是清代牛骨细工的集大成者。
用牛骨制作的鼻烟壶是清代牛骨细工最负盛名的。清代中期,宫廷中使用骨器之风极盛,内务府造办处开设了雕作、牙作、竹作等,专门制作各种宫廷用具。在内务府管理之下,京都有了一批专为朝廷服务的民间能工巧匠,他们从事牛骨细工的被叫做“刻木营”,“刻木营”艺匠们在继承古代象牙、骨头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博采竹玉、珐琅、瓷器等的制作特点和风格,使牛骨工艺品质量精湛,产品达到了极盛期,制作水平远远超过了清代以前,而且在风格上比宋代牛骨细工更为典雅。
清中期牛骨制作的鼻烟壶等工艺品,制作时首先把牛骨用温火加厚液煮沸后,再放入冷水中,用刀将骨料刮薄,刮平,磨光。然后雕刻工匠开始在上面“镂空做极细花样”和彩绘,最后加以点蓝而成。所以清中期的牛骨鼻烟壶具有“不漏气、不透烟、不变色、寒不凝”的优点。清中期的牛骨细工主要集中在京师,当时北京东城东四牌楼附近的羊房胡同即今北京市东城区三眼井(因附近有一口眼大井而得名)是牛骨细工艺匠聚居的地方,北京东城外东大桥附近也是牛骨制作集中地。因牛骨有“乌木”之称,清中期,北京和各地所产的牛骨器皿等也称“乌木器皿”等。
当时的牛骨器皿以鼻烟壶为多,其次是筷子、烟袋、念珠、笔筒、棋子、花盆等,一般为小器皿。清中期牛骨鼻烟壶的制作主要有3种工艺形式,一种叫点蓝色,这种牛骨鼻烟壶选料讲究,取自水牛、牦牛的大腿骨,制作时先把骨料煮、刮、磨光,然后在骨料上雕出图案花纹并镂雕成内空的壶型,再在壶体上用点蓝工艺(在漆器、铜器、鼻烟壶等上面彩绘的一种特殊技法,即将各种颜色的珐琅研磨成细末,用水调和后,用细头笔蘸色料在壶体表面作画,然后将作品入窑高温焙烧而成)着色并涂上光漆制成。有的牛骨点蓝鼻烟壶从外观看颜色和造型十分相似于翡翠制品,所以人们称这种制品“翠油骨”。点蓝的牛骨鼻烟壶,所表现的图案花纹极精细繁缛,人物、鸟兽、山水、楼阁、亭台、林木等十分清晰立体,有的花鸟或人物面部涂以绿色,绿、白色彩对比强,艳丽雅致,极精致。
第二种形式是牛骨剔红鼻烟壶。这种牛骨鼻烟壶所用牛骨料与点蓝色的一样,不同之处是用剔红技法来制作。剔红技法是在成型后的壶上涂以红漆和黑漆,再剔刻出金石图案。这种牛骨剔红制品与剔红漆器十分相象。第三种形式是牙骨镶嵌鼻烟壶。这种制品用象牙与牛骨镶嵌成图案花纹,制成鼻烟壶,器表十分光洁亮丽。
清晚期,宫廷中使用骨器之风逐渐衰落,牛骨细工的辉煌时期宣告结束。制作骨器的工匠们不得不离散谋生。有的改做象牙工艺,有的回乡务农,有的从京城迁到河北、山东、天津等地,靠制作简单牛骨小玩具和制作筷子、烟袋、拨什子等来维持生计。由于牛骨细工失去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援,再加上社会风气不盛,所以制作的牛骨器皿工艺粗劣,制作粗糙,器型死板,图案呆板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