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六方瓶是怎么加工的?
在清康雍年间,制瓷工匠已能将一件圆器切割做成另一件器物,所制器物形状丰富多变,方中寓圆,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器型规整,器身各面通常以开光形式装饰,画面清晰,成为乾隆时期流行的一种造型样式,工艺特点,主要器物有四方笔筒,四方洗、四方琮式瓶、四方倭角瓶、六方倭角瓶、四方贯耳瓶、八方高足盘、四方高足盘等。其中,六方倭角瓶即是以圆瓶切割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六棱倭角瓶。
六方倭角瓶在雍正时期就有烧制,是流行于清三代的一种造型器物,乾隆以后,烧制工艺失传。制作工艺为:圆器切割而成后,瓶口与瓶足的六个平面部分再分别磨平,因此,在瓶口与瓶足处的切割断面可见明显的打磨抛光的使用痕迹,
目前未见用其它方法替代制作出相象效果的伪仿品,这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在圈足切削打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小偏差,使六个平面不能完全保持绝对相同与对称,则在烧成后的器物上必然会出现瑕疵缺陷,这一点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乾隆时期,此类器仍以白釉和各种彩釉为主,但器身装饰的开光形式出现了一重大变化,即由康雍时期所常见的长方形开光演变为带倭角的长方形开光;而倭角装饰艺术则最早源于日本,是在直角的基础上将四个角作成圆形的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手法在折纸、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器物上的装饰则不多见,因此,将倭角装饰形式应用于瓷器制作,既是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也是中国制瓷工艺匠师大胆创新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