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有气泡吗?

巴玉玲巴玉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汝窑的气泡理论最早提出是在1987年的汝窑国际研讨会上。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专家杨静荣就以在场的英国达维德爵士典藏的50多件汝窑器,以及日本大阪市立东洋博物馆和京都泉屋博古馆的部分藏品为研究样本,发现了这些传世的汝窑瓷都有着冰裂纹和蟹爪纹,呈“寥若晨星”的气泡布局,而且釉泡大小不一,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因此杨静荣推断这是甄别真假汝窑器重要的参照条件。

后来马文藻先生又进一步对杨静荣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解释,并在其著作《中国传世瓷器真伪鉴别》中提出:鉴定宋代汝窑器,首先可以从在放大镜下观察其气泡入手。北宋汝窑器的气泡是在两种工艺下产生的,第1种是汝窑器在施釉的时候,汝官窑的“裹足”器,因为是垫烧,因此器物在入窑烧制时,釉汁自然下垂,口沿处会变得比较薄,而器物的下腹下垂的釉汁显得比较厚,在厚釉中会有肉眼可见的“寥若晨星”的大冰泡。另一种就是在汝窑器在入窑烧制时,由于汝窑用的是黏土作为支垫,因此釉面上会形成一部分黏连的起棱气泡,也就是俗称的“开窑堂汗”。

其实早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通过气泡来鉴识古代陶瓷了,比如《南窑笔记》中所记:“气泡,俗称泡泡眼儿,系在釉汁内部或者表面出现的形如气泡的点子”,但那个时候,对气泡在陶瓷中存在形式、成因及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

其实给陶瓷釉料施加气泡,并不是古代匠人的什么首创,其实远在他们之前,这个技术就被应用到制造玻璃器物上来,而且制造玻璃的匠人很乐意在玻璃器里制造一些气泡,他们认为气泡的出现,使得玻璃器充满了生命力,能够给人带来活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古代的玻璃器物上,都存在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到了现代,人们对于气泡在陶瓷釉汁中的形式、成因及作用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也更加明确的知道:气泡是由于釉料中的高温易挥发元素所形成,并且会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形态,比如圆形、椭圆形等,一般分布在釉层的上层。其大小、形态、颜色、分布密度及釉层中的位置都有可能会影响整个釉面的艺术效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