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锆石什么区别?
首先,从本质上来讲,翡翠和锆石都属于宝石,但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除了大家都看的见的颜色、透明度等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翡翠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矿石,也就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各种元素溶入致色物质而形成的;而锆石则是人工改良的产物,是提炼锆素以后所产生的副产品,所以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天然形成,一个是人工改造。
因为是在实验室中用高温高压的方法制作而成的,所以人工锆石的硬度比较大,可以达到7.5-8级(钻石为10),用锋利的刀具刻划表面不会出现划痕,用金属棒敲击它也不会出现碎屑。 而天然的翡翠经过上亿年的挤压、研磨,其硬度较小,用小刀能轻易刻划动,用金属棒敲击会出现碎屑。 不过,虽然人工锆石是经过优化处理的,但在鉴定时也是会被作为仿宝玉石制品进行归类,需要标注“处理”字样,而天然翡翠则会被归为岩矿类并进行标识。
另外,目前市面上也有天然翡翠与天然锆石合成的工艺品,比如玉髓合雕,这种工艺是将两种材料分别雕刻成件然后合成在一起,但由于成分不同,光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只要仔细辨别还是能够区分开来。 当然,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看价格了,如果看到一件看起来像翡翠的首饰标价却低廉得出奇,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假翡翠了。
1、首先在密度上进行对比
翡翠的密度为3.33g/cm3,属于中密度石材,在水中有一定的沉性;而炝色锆石的密度为4.7-5.0g/cm3,属于高密度类石材,放入水中会直接沉底。如若担心锆石经过注胶处理后影响实际密度,可以用稀盐酸进行检验,翡翠与酸性物质接触无反应现象,而锆石则会有气泡产生(注胶锆石在与酸接触时,气泡较少)。
可实际中,由于某些硬玉分子空隙较大,而炝色的锆石经过多次注胶,可能会出现二者密度趋于接近的情况,因此仅靠密度计无法准确做出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手段进行鉴别。
2、通过仪器测试折射率,这是二者最为明显的区别
翡翠属于多矿物的混合体,折射率范围在1.60-1.66之间,属于双折射率的多色性宝石;而炝色锆石属于一种含有铅和铝的酸性氧化物结晶体,折射率很高(1.92-2.00),且属单式折射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手电筒照射宝石来区分,对有光亮感觉的为翡翠,无有光亮感觉的为锆石。(此方法不适用于初次购买翡翠的人群,无法很好把握亮光程度)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滤色镜,真翡翠进入滤色镜呈绿色,锆石则呈粉红色。
3、在表面光泽度上的区别
因翡翠内部有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所以其外观上不是完美镜面,而表面会有凹凸现象,且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明显的颗粒感;而锆石由于注胶处理,其表面呈现出镜面,呈蜡状光泽,无明显颗粒感。
4、内部橘皮效应的区别
翡翠内部由不同物质构成,且内部应力不均,表面会呈类似橘皮状。在十倍珠宝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冰点及裂隙交织的现象,而炝色锆石表面平滑,通过偏光镜(测金仪)测试无橘皮效应(冰点)。
5、裂隙的区别
由于翡翠生长于地表,受外界温度、压力影响较大,且被开采后,也容易因撞击,出现裂隙,我们常称之为石纹裂隙,通过十倍珠宝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明显的片状深裂,且裂隙无方向性;而炝色锆石由于注胶所致,裂隙很小,且呈小点状,多为爆花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