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钧窑瓷器怎么鉴定可以从釉色、釉质、装饰手法等方面来看,钧窑的釉色可以类翠、类玛瑙和海棠红等等,釉质肥厚莹润,而且有明显的流动感,装饰手法有出戟、乳钉、堆贴和刻画等。
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一、钧窑瓷器鉴定方法:
1、胎质特征:钧瓷胎质虽然比较坚密,但因原料中含杂质较多,胎色不白而且露胎处会有烟熏状,并且有细小裂纹,胎质没有细润的美感,不如汝、官、哥等青瓷,也不及定、磁等白瓷。特别是早期的瓷器,胎色更偏灰、黑。从断面看,明代以后的传世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钧瓷施釉前是用白色的化妆土涂敷在胎上,其施釉的特点是在施釉薄的地方,白色化妆土的痕迹明显可见。
2、釉色、釉质的特征:钧瓷以釉色见长,其釉色以蓝色或乳白色(月白)为基调,上有不规则的红、紫等色的彩斑、斑点或流纹,蓝紫红相杂,五彩缤纷,色调艳丽绝伦。在一般情况下,钧瓷上大块的色斑为紫红色,零星散点状的色斑为玫瑰红色。钧釉以乳浊为特点,釉质厚润,有明显流动感。仔细观察钧釉,可见其中的流动状态及流纹像一幅图画或美丽的花卉。釉面有棕眼,但没有开片。
3、器物造型特征:钧瓷的器物造型较少,主要为盘、碗、出戟尊等。明代以降的钧瓷有陈设瓷(花盆与洗居多)及炉等。钧瓷中绝大多数器物的底部有支烧或垫烧痕迹。
二、钧窑瓷器鉴定口诀:
钧瓷鉴定看釉好,釉裂开细且密,底足浅挖刀法生,釉外裹有一层土,是为宋时老钧窑。器型若见双耳瓶,元代钧窑要记清。官窑瓷底写数字,是为宫廷陈设用。民窑不拘烧粗细,多见鱼缸和瓷盆。器形不够规矩雅,是为明初老钧窑。钧瓷鉴定若入门,需要多看多比较,勤学知识多总结,钧窑不难来找茬。
三、钧窑的制作工艺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继唐代“南青北白”瓷业格局后,在北方地区以烧制乳浊釉瓷器为主的窑场。因在宋时地处河南省禹州市内的钧台附近(今禹州城的八卦洞),故名。钧瓷制作始于唐,兴盛于宋,延至明清两代,历时千年,窑火不断。宋徽宗时,禹县一带生产的钧瓷被列为宫廷用瓷,由官府“置官监窑”。钧瓷从创烧到进入宫廷设官制瓷,前后仅数十年时间。北宋后期由于“靖康之乱”,宋朝南迁,钧瓷独特的生产工艺渐渐失传。
金、元、明、清时期,钧瓷生产工艺虽历经传承,但均未能恢复北宋鼎盛时的窑变技艺。解放后,钧瓷生产工艺随着国力的振兴而不断发展,在继承原有“蚯蚓走泥纹”“窑变”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的“冰片纹”“鱼子纹”,并突破了原有工艺“一色不满器”的局限,在釉色上出现了“五彩渗化”“窑变”等色釉技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的钧瓷作品,多次被定为国家陈设艺术珍品和对外交流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