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瓷器和普通瓷器区别?
普通瓷器的器物的釉层,在高温烧成后,虽然出现类似玻璃质的光亮效果,但与玻璃本身相比,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而珐琅彩的工艺恰恰是将类似于玻璃质的效果,通过与瓷器的结合,而将其作为彩绘器物的着色载体,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立的装饰风格的工艺品种。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水平也达到了顶峰。从清宫造办处的内务府档案资料可以考证,当时专门设有珐琅作,在清初主要负责制作铜胎珐琅器,到康熙五十五年后才开始烧造少量的瓷胎珐琅器。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珐琅彩釉料和制作器皿的胎体是相互分开进行作业的,其胎体一部分由景德镇官窑烧造完后送往北京,一部分则直接由宫中造办处制作完成,然后送往珐琅作,由负责烧制铜胎珐琅器的工匠,按照宫中送来的图案,在瓷胎上彩绘。从制作的窑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是运用烧制铜胎珐琅器的银坩埚,在炼铜用的炉前进行烧制。由于瓷胎与铜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和烧成温度,因此,在烧造的温度控制和时间方面,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多次的调整试验。珐琅画匠在掌握铜胎珐琅器的制作和烧成温度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对其在瓷胎上绘制的图案,通过多次的炉前烧成试验,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烧成规范和掌握恰当的炉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康熙时烧造的瓷胎珐琅器,在工艺上还或多或少的带有铜胎珐琅器的某些特征。例如釉面厚而平整,色阶变化丰富,色彩艳丽、透明和具有玻璃质的光亮感,以及具有金属般坚硬的手感应,这与早期铜胎珐琅的装饰风格比较接近。另外,在色彩运用方面与其它釉上彩也不相同,珐琅彩中有色阶多变的红彩和非常漂亮的蓝彩,尤其是深红与宝石红更具有独特的效果,这在其它色釉中是不常见的。
到了雍正朝以后,瓷胎珐琅器的烧造和装饰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其装饰中借鉴了五彩和粉彩的装饰手法,使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颜色的运用方面更加大胆,除早期常用的蓝色外,在黄、紫等色中,还出现了极其娇嫩鲜艳的洋红色,增加了器物的艳丽感。在图案装饰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精美的山水人物图案,这些在其它的釉上彩中极少出现。其绘制水平在当时的各种彩色釉装饰中也属上乘。
虽然,珐琅彩与粉彩从工艺制作过程上分析,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制作体系,但在釉彩的某些装饰中却有明显的交叉。珐琅彩中掺入粉彩在康熙后期就已出现,到雍正朝更为发展,在蓝色、红色中更为突出,从而形成了珐琅彩的装饰风格日趋清淡雅致的特点,而且出现了炉月色和各种浅淡的彩色,使器物更显娇艳。在雍正晚期,甚至出现采用粉彩为主、兼用少量珐琅彩釉的器物。到了乾隆朝,珐琅彩工艺逐渐开始衰落,有的器物甚至在釉光方面已经呈现粉彩的特点,珐琅彩与粉彩之间更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