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货是天然翡翠吗?

梁埔洪梁埔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B货,我想大家应该想了解一下什么是“B货”,它是由谁来定义的,为什么要进行这一项工艺,以及完成以后的成品有哪些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吧! 首先,“B货”的概念是由国家文物局于2013年第一次颁布实施的《文物鉴定指南》中确定的。 “B货”一词实际上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称谓,指经过浸泡、清洗、注胶等处理手段使得其颜色更加通透美观,但并未改变其内部结构而形成的“C”或“D”级文物。

在2013版的《文物鉴定指南》中,“B货”是指“用化学方法清除文物表面色斑,以增强反光的文物修复质量缺陷”。而在最新出版的2021版《文物鉴定指南》中,“B贷”被定义为“使用化学方法清理文物表面的污渍,使其达到可识别的文物修复方式之一”。 通过这两次修订,我们可以发现“B货”概念的关键词在于“染色”“清洁”“注胶”以及“化学方法”上。

目前,我国的考古及出土文物研究证据显示,我国的玉器早期并不存在“染色”现象。从现有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看,新石器时期的玉材多是天然色泽,如河南南阳淅川下寺东周墓地出土绿松石饰件[1],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青白玉璧[2]等。少数玉材虽经人工磨蚀,改变原有的形状和光泽,但却未出现人工上色的情况。可见在商周时期,我国玉器加工大多保留自然原貌,仅通过打磨抛光来提高亮度并使外观更趋圆润。至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部分玉器有所着色,也多是以颜料填涂于琢出的凹槽内,有纹线的地方不涂色,保持原色或呈半透明状。

东汉时期出现绿色玉材,或许受到南越国“熏烤法”染色工艺的影响或者西域青金石色彩的影响,此时开始出现局部镶嵌并加施绿色的染色技术。至隋唐五代时期,染色工艺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但多是在玉石原料本身底色上的点缀,并且与后世满染色的做法迥然不同。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南方地区工业染料的出现,玉器开始大面积染色成“黄杨木”或者“鸡油黄”,不过这种色彩艳俗的黄色并非历代所推崇。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由于皇室推崇“乾隆五彩”,因此这种带彩的玉器开始在市面上流行起来,而民间染色的技术和用料则更为复杂。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的“B货”并不是天然翡翠,至少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天然翡翠。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天然翡翠,也就是A货,是指天然的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翡翠。 而所谓“B货”,实际上是一类经过一定处理方式(清洗、浸泡、染色、浸蜡)的“C”或“D”级文物,是国家禁止销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