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变白好还是坏?
这个得区分情况来看。 一般来讲,刚开采出来的原石或者是刚刚制做的成品,表面会有一些蜡质或者矿脂作为保护。这些物质随着接触空气,氧化而逐渐风化消失,从而呈现出天然玉石的颜色和光泽——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也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物品,我们称之为“涨水”或者“吐色”——水头好了,颜色出来了,这是好事啊!比如这样: 开采出来的原石,经过切割,取出部分料子。因为切割过程是一个受力变化的过程,所以切开的部位会出现裂隙,而且会扩大延伸。如果此时内部杂质(黑点、黄翡等)较多,且颜色较深,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透过裂痕或缝隙透出表面,看上去就像是瑕疵一样——这对玉石的价值影响很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在切口表面涂抹上蜡,起到封闭缝隙的作用;或者在加工过程中使用镀膜技术,在玉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掉底色的情况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有些翠友在把玩玉器的时候,喜欢用手心搓热手镯表体以增加其亮度。如果是新制的玉器,手心温度是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但这种情况下的褪色,会随着温度降低而恢复回来。不过若是长期保持高温状态,就不一定了。 总之,如果是正常的情况,即表面颜色变淡,那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若是因为保养不当导致表面色泽变化,就需要及时调整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