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发行人民币怎么兑换?

公羊梦轩公羊梦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负责发行全国统一货币——人民币。但此时并未收回旧法币的发行权(虽然民间早已停止流通),也没有统一发行母版,因此第一套人民币是“混合发行”,既包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在战前发行的法币,也包括人民解放区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边币和战后初期所发行的人民币(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其中央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在台湾继续流通至今)。 直到1949年7月,随着全国形势的逐步稳定,人民银行才全部收回各解放区的货币发行权,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这时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当时物价暴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大量印制钞票;同时为了避免美国以“印钞机”支持国民党反攻的必要性,又不得不尽快完成从“混合发行”到“独立发行”的转变。而完成这一转变的最佳方式就是——减少每一张钞票的面额,增加每张钞票的数量。于是1949年7月至1953年,我国先后五次发行人民币,每一套人民币的面额都比上一套更少(仅10元、5元和1元纸币存在面值增长的情况,详见下表)

1948年-10元 1949年-5元 1949年-1元 1950年-5元 1951年-10元 1953年-1元

那么,这些减少面额、增发数量的人民币是怎么兑换呢?很简单,按1∶1兑换。也就是说市民手里无论原来持有的是银元还是黄金、是美国钞票还是旧法币,都按1∶1兑换成新的人民币。不过由于当时物资极度缺乏,财政非常困难,国家在兑现时不可能按1∶1的比例支付等价商品,而是按比例分期分批付给居民。比如对于农民就采取了“定比例、分期限、代用品兑付”的办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征购粮食时,先按市场价格付给现金,待以后条件许可再按1∶1的比例付给实物。当然,这个“后期”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那就说不准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