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板凳佛吗?

朴淑正朴淑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学者近日撰文指出,在佛教艺术中,很难找到与“板凳佛”相似的形象。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这种造型奇特的佛像,恐怕还很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在佛教艺术中从没出现过“板凳佛”这种形象。

我们印象中,罗汉一般都是结跏趺坐于山上或林间。而“板凳佛”则坐在一条非常平常的木板上,且是正面端坐,双手置于腹前,背后为高大的背屏,造像风格非常朴实流畅。明代的坐佛,不少也是端坐在木质的圆凳上。这种特殊形状的凳子,在明代一般称之为“方凳”,因其形方,足底无靴,端坐时两足夹向扶手。在清代,方凳上常置放书卷,也可放花瓶和茶壶,还是文人书房中陈设的雅器,可与明代传世品对照。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佛教造像,主要有三柱十二座像和一佛二菩萨组合的佛像。据南朝齐梁时期著《正法华经》记载,天上有一天宫,名为妙喜国,其佛名娑罗树王。此佛国中的释迦牟尼,为救化妙喜国的一切众生,嘱累未来在阎浮提成就佛事的弥勒菩萨,托生在德伍频婆娑罗王家,而作佛事。这个佛经故事形成了佛教的释尊因缘信仰,在印度的佛教造像中,多以此为题材,称“托婴像”。

自东晋十六国后,逐渐流传着一种民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地为之震动,万物一齐呼响,天下的花草植物,都能说话了,禽兽都能起飞疾走。于是,佛教信仰者纷纷用“佛脚碑”、“花斑石”、“擎天山”等作材料,雕刻“托婴像”。常见的造型有二:一为佛坐在莲台之上,背屏上方为欲跃的巨大麒麟,下方为鱼龙变化之法器,再下则为二胁侍菩萨。二为佛结跏趺坐于木棉树叶之上,莲台后置璎珞帷帐,两胁侍菩萨立于树下。“托婴像”中,佛的手指天、指地的样式各不相同。手指天者,一般为男性,手形瘦长,指尖向上,以左手臂支撑,手指地者,一般为女性,手形较短,指尖向下,以右手置于膝头。

清代佛教艺术,在明代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题材方面,山水、花果、草木等日渐流行,佛手、香瓶、书卷、高足杯等一些日用生活器皿,也开始出现。从风格上看,更为贴近日常生活,造像体态松秀,衣纹流畅,配色清新,与明代的凝重内敛相比,显得清新开朗。总之,“佛手”纹样是清初延续明代遗风并进一步世俗化的产物,是清代文人知识分子向日常生活回归的一个缩影,是清代中叶以后“园林艺术”和“文人画”的“象征符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