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器有什么特征?
清代铜器的制造,无论是数量、种类和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是中国铜器史发展的高峰。清代铜器品种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
装饰品类、生活器具类、宗教用具类、武器、车马器具类以及各种铸钱等六大类。铜器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铸造、錾凿、雕刻、髹漆、镶嵌和雕刻六大类。由于地域及民族风情的差异,清代铜器的面貌也千姿百态。
康熙中叶开始,铜器制作中心由南京转移到北京,并且出现了“北京作”的标志。由于清初实行“国初诸艺,制尚从俭”的“海禁”政策,铜器制作工艺受到了限制,铜器的数量品种也不多。雍正后期开始,铜器制作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铜器装饰上继承明末追求古雅清逸的风格,并且有所创新,形式丰富多彩,风格简练而朴实。
到了乾隆时期,铜器等工艺品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不仅继承明代的工艺技术,而且博采中外,兼容诸家,融汇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风格,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新式样,装饰题材也更为广泛。清中期铜器制作,多讲究精工巧匠,造型古朴庄重,线条简洁流畅,花纹清晰细腻,并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匠人,制作出许多十分精美的铜器。
嘉庆以后,铜器制作逐渐衰落,到了咸丰时期,铜器制作步入低谷,铜质工艺品制作粗劣泛滥。光绪时期,铜器的制作又有所发展,并延续至清末,这时的铜器造型简单,花纹粗疏而俗气,毫无精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