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拴马桩石雕1米多高?
清代拴马桩石雕一般1米多高,主要是用于固定牲畜的桩状物,因大部分用来拴系骡马,而俗称为“拴马桩”。因形制需要,一般都在桩体上雕刻动物头部作为装饰,亦成为拴马桩石雕的主要价值所在,故有时直接称之为“石马桩”、“马桩石”、“马桩头”。 马桩石的基本造型依其用途特点而固定,一般为上粗下细的圆柱体,由顶部的桩首和立柱桩体及底座所构成。传统造型,桩首有扁圆形和圆鼓形两式,呈倒置莲花状。
圆鼓型桩首的四周雕有四个大圆钉洞用来拴缚牲畜,扁圆形桩首有两个大圆钉洞和两个小装饰钉洞。在大圆钉洞中用木杆楔孔后用来拴牲畜十分牢固。顶部中心为装饰花钮。桩柱上浮雕有虎、狮、豹、龟、独角兽及莲花纹等图案,个别无图案。桩立于地面以下部分为底柱,上面稍大,打孔用来加固桩柱,亦有少量底柱呈四方台式。
由于拴马桩的制作带有较浓的地方风格色彩,因此各地的形制和风格差异很大。在西安,拴马桩的桩首雕以兽头装饰为主,在延安、榆林一带,既有兽头桩,还有以莲花纹为桩首的桩。因此西安地区的兽头桩是该区域最为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