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哪些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书法界有“书圣”之称,其字被奉为传世佳作。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粉,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但是后来李世民驾崩后,《兰亭集序》也随着一起殉葬了。 如今能见到的王羲之的墨宝大多为真迹的摹本和拓本。 其中以唐代的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写的《兰亭集序》最为逼真;五代时欧阳询所临的《兰亭序》也很受推崇;宋代的诸遂良又临写过一遍,宋高宗赵构称赞这一批作品“甚得王右军风规”,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定武兰亭十二本”而流传下来。
东晋(317-420年) 王羲之行书《丧乱帖》 纸本 纵29.7cm,横3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丧乱帖》又名《孔侍中帖》,行草书,6行52字,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孔登中的信札。
唐(618—907年)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 卷 纵28.4厘米,横3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款人“太白”是李白之号,“上阳台”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御书房名。从款署看,此帖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其时李白正在洛阳。 此帖笔法圆劲有力,气势雄健潇洒,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所赞之美“俊逸三十六首联翩”极为相似,可确认为是李白的草书手迹。
西晋(25~316年) 卫夫人《笔阵图》 卷 墨书麻纸 现藏台湾 《笔阵图》是一篇论述书法用笔及字的笔画布置的文章,全文只有三十余字,大意是说: 写字要有准备,下笔要有力。如军士赴战阵一样,一字一句皆有意象,如同兵阵之排列。
隋(581-618年) 智永禅师《千字文》 卷 墨迹本 绢本 纵24.3×129.6cm 上海博物馆藏 “智永”本是王羲之七世孙,一名法燃,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住会稽云门山智永寺,故称智永。善书法,尤工小楷,师法祖父。常居寺阁,临池书写,每三日一笔,十年方得成。自言:“砚穿毫尽,乃更作丸泥贴之。”人称“铁画银钩”。
唐初(618~907年) 欧阳询《伯远帖》 卷 晋王珣书 纸本 纵25.1cm,横17.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行书的原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信中谈论的是有关王珉送一本古来的《伯远帖》给王珣的事。 王珣,字元琳,小名法儿,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臣,尚书令王导之侄。 释文: 珣顿首顿首,自嫌疾举废,不复堪公兴朝事。比者幽忧困疾,甚冀府君垂悯见察。
东晋(317- 420年) 王献之《鸭头丸帖》 卷 墨迹本 《鸭头丸帖》是东晋王献之一件传世的尺牍。原迹已佚,有刻本。 全帖计六行五十六字。第一行为“鸭头丸”三字,以下各行为对答之言。 王献之为其弟弟王徽之作“鸭头丸”,“鸭头丸”是一种药名。因“鸭头”两字出现两次,后人又称这封信为《二鸭头丸帖》或《二首鸭头丸帖》。 该帖书体为章草风格,章法自然舒展而不失法度。起首二行略大一些,第三行则小了一些,最后一行的“知”字特别小,而且写得离边栏较远,这是为了适应书写时的运腕方法而留下的特殊痕迹。
东晋(317-420年) 王羲之《姨母帖》 卷 草书 《姨母帖》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作品,纸本,纵24.8厘米,宽36.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姨母帖》是一封短信,内容是向姨母报平安,问起居,并请多珍重的问候话。字体为草隶,字字独立不相连贯,但行气贯通,疏密呼应。笔法圆润流畅,连绵自如,起笔不露笔尖,收笔回不出锋,是“王书”的典型代表。
优质答主
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但是还有其他的字,我这里也发几张吧 还有一些其它的,比如一些信札、诗等等。。。 我手机里就这些作品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题主想要看其它的作品的话就去知网里搜索一下“王羲之手迹”好了(不过知网上很多都是扫描的影印版本,有些不太清楚) 这篇回答里应该放不了多少图片(虽然发了这么多图QAQ)如果这篇答案有帮到您的话麻烦给个赞呗!谢谢~比心❤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糅合各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新风格。其草书用笔连绵流畅,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唐李白《王右军》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脱风尘。山阴过道士,溜便玩秋云。雪夜去僧舍,暮门犹未圈。时间竟何行,寂寞身后事。”又唐虞世南所著《笔髓论》中评王羲之书法曰:“思逸神超,玄鉴无际。其清眸内映,焕若神明,顾盼之间,风行雨集,龙腾虎跃,神情萧散。”
王羲之留下的官帖,收刻于碑版。著名的帖派有晋唐人所摹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何如帖》、《奉橘帖》、《丧乱帖》、《远宦帖》、《七月帖》、《二谢帖》等。刻本有刻帖之冠的《淳化贴》、《大观帖》、《取兰亭》等。其中临摹本有双钩廓填的摹本,有钩摹的临本。刻本石经由宋、明石工镌刻,其镌刻与传摹必然夹杂了临摹者的书写与镌刻者的刀法。因此传世本王帖存在着诸多差异。
王羲之书法特点及评价 王羲之书法特点及评价
王羲之书法,兼备遒媚劲健、清朗空灵之态,后世尊称他为“书圣”,在民间更有“朝羲之而暮献之,足天下一艺能书”之说。王羲之笔法精妙,在运笔方面,中侧并施,遒媚劲健;在结字方面,疏密得当,欹侧多姿;在章法上,疏朗空灵,虚实相生。王羲之早年在书法上受到卫夫人的影响,多有古风。自33岁以后,王羲之在书法上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在草书方面,他成功地将前代奔腾激越书风演变成飘逸清和之风。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他在33岁创作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以及《兰亭集序》《丧乱帖》等行书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一种欹侧多姿、遒媚劲健、疏朗空灵的书风,使王羲之步入书法艺术创作的鼎盛期。王羲之笔法精妙,被历代书家高度评价,其作品中有着丰富的笔法、结字和章法的变异规律。
书圣王羲之的家世及学书历程 书圣王羲之的家世及学书历经
王羲之出生于名门望族东晋王氏家族,其家族世奉五斗米教。5至6世纪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在《真诰》中称,王羲之“弃官东归”。后来,王羲之逐渐“游行山水,抚循松竹”,并“遍游名山,而栖迟此岛”,“终年不返”(葛洪《抱朴子内篇》)。从陶弘景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学书是拜晋吴兴(今浙江湖州)道士“葛洪子”为师的。“葛洪子”即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而王羲之从师葛洪子时的地址,即王羲之后来的隐居之处:浙江千金永福寺(南朝梁建时更名金盖寺)后的金仙洞。王羲之从师葛洪子,是在王羲之30多岁时。据记载,王羲之在29岁时担任秘书郞(347年)。后来,他逐渐升迁至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33岁时,王羲之与众多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