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哪些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书法界有“书圣”之称,其字被奉为传世佳作。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粉,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但是后来李世民驾崩后,《兰亭集序》也随着一起殉葬了。 如今能见到的王羲之的墨宝大多为真迹的摹本和拓本。 其中以唐代的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写的《兰亭集序》最为逼真;五代时欧阳询所临的《兰亭序》也很受推崇;宋代的诸遂良又临写过一遍,宋高宗赵构称赞这一批作品“甚得王右军风规”,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定武兰亭十二本”而流传下来。
东晋(317-420年) 王羲之行书《丧乱帖》 纸本 纵29.7cm,横3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丧乱帖》又名《孔侍中帖》,行草书,6行52字,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孔登中的信札。
唐(618—907年)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 卷 纵28.4厘米,横3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款人“太白”是李白之号,“上阳台”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御书房名。从款署看,此帖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其时李白正在洛阳。 此帖笔法圆劲有力,气势雄健潇洒,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所赞之美“俊逸三十六首联翩”极为相似,可确认为是李白的草书手迹。
西晋(25~316年) 卫夫人《笔阵图》 卷 墨书麻纸 现藏台湾 《笔阵图》是一篇论述书法用笔及字的笔画布置的文章,全文只有三十余字,大意是说: 写字要有准备,下笔要有力。如军士赴战阵一样,一字一句皆有意象,如同兵阵之排列。
隋(581-618年) 智永禅师《千字文》 卷 墨迹本 绢本 纵24.3×129.6cm 上海博物馆藏 “智永”本是王羲之七世孙,一名法燃,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住会稽云门山智永寺,故称智永。善书法,尤工小楷,师法祖父。常居寺阁,临池书写,每三日一笔,十年方得成。自言:“砚穿毫尽,乃更作丸泥贴之。”人称“铁画银钩”。
唐初(618~907年) 欧阳询《伯远帖》 卷 晋王珣书 纸本 纵25.1cm,横17.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行书的原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信中谈论的是有关王珉送一本古来的《伯远帖》给王珣的事。 王珣,字元琳,小名法儿,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臣,尚书令王导之侄。 释文: 珣顿首顿首,自嫌疾举废,不复堪公兴朝事。比者幽忧困疾,甚冀府君垂悯见察。
东晋(317- 420年) 王献之《鸭头丸帖》 卷 墨迹本 《鸭头丸帖》是东晋王献之一件传世的尺牍。原迹已佚,有刻本。 全帖计六行五十六字。第一行为“鸭头丸”三字,以下各行为对答之言。 王献之为其弟弟王徽之作“鸭头丸”,“鸭头丸”是一种药名。因“鸭头”两字出现两次,后人又称这封信为《二鸭头丸帖》或《二首鸭头丸帖》。 该帖书体为章草风格,章法自然舒展而不失法度。起首二行略大一些,第三行则小了一些,最后一行的“知”字特别小,而且写得离边栏较远,这是为了适应书写时的运腕方法而留下的特殊痕迹。
东晋(317-420年) 王羲之《姨母帖》 卷 草书 《姨母帖》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作品,纸本,纵24.8厘米,宽36.8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姨母帖》是一封短信,内容是向姨母报平安,问起居,并请多珍重的问候话。字体为草隶,字字独立不相连贯,但行气贯通,疏密呼应。笔法圆润流畅,连绵自如,起笔不露笔尖,收笔回不出锋,是“王书”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