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诺波罗密多心经书法?
一般所说的《般若菠萝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能断大悲索经》等经中的一部分内容。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全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楞伽经》,因为“心”和“波罗蜜多”同音,所以后人将后半部略去,称此经为《般若波罗蜜心经》(“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这部经共二百六十个字,分作七节,每节四句,以揭示佛法之精要。全文大致可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总述佛法要义,提出佛教的基本观点;后一部分阐述如何修持成佛的法门。因此,它不仅是佛教徒修行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佛教理论重要的基础著作之一。 那么,这个看似简单而篇幅短小的《般若心经》里究竟包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呢?这就要结合佛教教义中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教的“见道”和“修道”。所谓“见道”又叫“见道位”,也就是佛陀开悟之后所证得的境界——“无我”。
“我”是个假名,没有实在的意义内涵。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无常”、“苦”、“无我”,唯有“空”。这就是佛教最根本的观点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一般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所在。
接着就要讲修行了。修行有“见道”和“修道”两阶段。在见道的阶位上,修者首先要灭除“贪嗔痴慢疑”五毒,然后修禅定,再进入“修道”的阶段开始实践菩萨行。 佛教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称为“六度”或“六波罗蜜多”。这是菩萨行者应该努力完成的事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六度的第一度即为“布施”,这里的“施”是指能舍。“一切法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于世间,也就无所谓舍与得的问题了。 另外,这里讲的布施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财物施舍,还包括法布施。法布施又分为三种:一、闻慧——听闻佛法并思考其中的意义,如听经。二、思慧——对佛法产生定解,也就是通过自己思维所得出的结论,如听课后的思考过程。三、修慧——通过修行所得出的结果,比如打坐、念咒时的体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