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用笔指什么?
1.古人论用笔,一般多言及“笔锋”,而非“笔画”。这是由传统书法以“墨迹”为重要载体而决定的。
譬如唐人孙过庭《书谱》曰: “且夫辨状莫若相形;析理易于明谬。何者?形弊则尘砂聚,而迷伪状;理泯则烟霭生,而昧所由。况乎点画腾挪,篇什抛撂,虽复虚谈设诫,空言制罪,较之赏鉴,信有殊焉!” 又晋人卫夫人云:“下笔若粗若疏,用意出笔当直。”其《笔阵图》曰: “横则露锋似剑,竖如悬针。”“点如高山坠石。”“撇须向左而屈,挑须向右而放。” 此“笔锋”与“笔画”之别也。
2.关于如何运笔才能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笔锋”,古人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王羲之所总结出的八法口诀——“一笔九势”(或称“一笔十势”、一字四相”): 一曰侧,二曰勒,三曰努,四曰趯(tì),五曰策,六曰掠,七曰啄,八曰磔。 译文如下: “侧”,是指笔毫偏侧,表现如锥画沙和印印泥的效果。
“勒”,是提起笔而向下行笔,表现如弩弓发箭的感觉。(一说“勒”与“趯”相对,二者都是侧锋笔法的运用。所谓趯就是毛笔将落未落的瞬间突然提笔,使之形成侧锋,此为勒,而趯乃顺锋起笔之意。)
“努”,即向前发力而使笔毫展开,如同用力前冲之势。
“趯”,即是快速收回笔锋的动作。在《晋书·王羲之传》中载:“羲之书多不甚解脱,大谢过于右军……凡书贵乎沉静,致乐而不迫。”因此“趯”也有收放自如的意思。
“策”,是向上运力而行,犹如驾御马匹时手中的鞭子。
“掠”,是逆笔而上并回勾,类似于从地面拂去扬起的尘土。
“啄”,是一划之内上下提顿数次,犹如鸟喙啄物般轻灵快捷。
“磔”,是笔毫铺开后的停笔处,犹如人体关节处的皮肤绽开。 王羲之之所以会总结出这样的笔法口诀来,是为了让他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不同的笔法。其实这些笔法早已被历代书法家们反复验证并被运用到各种各样的书体之中了。所以这既不是什么新技法,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只要你能掌握得好、用得活,无论哪种笔法都能被很好地驾驭住。
3.现在有很多朋友对“笔法”的理解还停留在“笔画”层面上去谈“中锋”“侧锋”等等概念,这就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