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豺子号人民币?
“豺”读作chái,音同“柴”,是古代一种小野兽,体型似狼而非,所以被误认为是狼的远亲。 《尔雅·释兽》:“豺,似狼。”郭璞注:“豺形类狼而小,色赤黑如狸。”李巡注:“豺身色赤黑,大如狸。” 这种动物现在已经绝迹了,不过它的形象却被保留在钱币上。
我国最早的钱币是贝币和刀币,商代后期有了铜币,但形状还很简单,到了周代,出现了形状像蚕茧一样的一元硬币——“贝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形状像刀或镰刀一样的银币——“刀币”。
这两种货币的形状就像它们的名称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以实为名。然而,有些货币的名字却是虚构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实行金属货币制度时所铸的钱币,因直径约五铢,故名。但这种钱实际重量只有3.5克多,而且历代的重量也不一样。清袁树珊《金钱宝鉴》载有明穆宗隆庆年间铸造的四种重钱,即“永亮通宝”、“永通元宝”、“弘治通宝”和“万历通宝”,其重量分别为7.8g/枚、6.8g/枚、4.9g/枚及2.6g/枚。可见,这些“五铢钱”与“十铢钱”其实只是名称而已。
除了这五种常见的货币外,还有一种奇特的圆形方孔钱——西汉“豺子钱”。此钱的正面刻着两个篆字“豺子”,因此人们怀疑它是用汉文写的一个外国名字。那么,这个令人费解的“豺子”到底是指什么呢?有的说是匈奴的单于阏氏(意为“皇后”)姓“旃兹”,译成汉语就是“豺子”;还有的说是乌孙国的名字由“昆”和“靡”两个字组成,发音近似“豺”,故称“豺子”……如此种种,众说纷纭。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东汉时就已解决了。汉代刘昭引三国吴国人韦昭的话解释“豺子”说:“鲜卑西有乌桓鲜卑国者……本东胡之别种也……字虽有异,言语相通。后去东胡来辽左,因号鲜卑。”“鲜卑”一词来源于鲜卑语“βiya-pʰīn”,意思是“山地的人”。
随着鲜卑人南迁,“鲜卑”这个词传入了中国内地,后来逐渐演化成了我们的姓氏之一。“鲜卑”又写作“耆婆”,“豺子”其实就是“鲜卑”二字。一个消失的古老民族的名字竟然被永久地烙印在我们的货币之上!真是巧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