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可以鉴定么?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种”这个概念是不明确的——虽然大家平时都是这么说的。 翡翠是一种多晶集合体(其实说白了就是玉石,因为玉主要是由软玉和硬玉这两种矿物组成的),但是组成它的矿物质成分是稳定的,所以无法通过化学检测方法来区分它的“种”。 那有没有可能通过物理方法或者仪器来分辨呢?理论上说是可行的,比如用显微镜来看翡翠粒子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然后推测它可能属于哪一类种子。 不过目前市场上的翡翠大部分都经过了加工,且形状、结构、透明度等都是各不相同的,要找到完全相同的两块宝石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种方式可行性并不高。而且如果真要用物理方法判断,还得把翡翠切割后打薄才能进行。 既然以上方法行不通,那有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灌水测种”! 具体做法就是把一块翡翠放到水里浸泡24小时,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根据其内部的裂纹、杂质等情况来判定种水。这种方法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 但实际上,这种操作方法根本行不通。 因为无论是硬玉还是软玉,它们的学名中都带有“玉”字,说明它们本质上仍然是矿物晶体,有玻璃光泽,具有韧性,而最大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微妙的色差;更重要的是,硬玉和软玉都属于接触变晶结构,也就是岩石学家所说的“变余结构”——指的就是矿物晶体在形成之后,其他矿物晶体附着其上,并且围绕其周围有序排列的现象。
换句话说,无论硬玉还是软玉,它们在经过人工加工打磨抛光以后,表面都会呈现类似磨砂一样的质感,用肉眼观测时会有明显的色差。而这种经过人工打磨后的有色差变化,恰恰是“灌水测种”行不通的原因所在。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以外,还有一种说法可以鉴别“种”的好坏。这种说法认为,品质好的翡翠呈现出半透明状态至不透明状态,用手指轻轻敲打,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敲出来的碎片呈薄片状;而品质差的翡翠,手指敲击出来的声音比较沉闷,碎片呈颗粒状。
当然,上面的这些鉴别方式都只是借鉴于天然翡翠,若是实验室里的人造翡翠或者是次生翡翠,那上述办法就全都失灵了。 因为人造或次生翡翠的材质是人造的,所以用硬度、光泽、密度等物理指标来判断与天然翡翠的区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它们内部的结构却是难以仿制的,毕竟不是天然的矿物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