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胶感是什么表现?
我们平常说的“胶感”,其实是有两种含义的。 一种指的是翡翠加工过程中的“胶料”,即用来制作翡翠材料的优质玉石材料,经过打磨、切割、抛光形成的具有宝石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的状态。这种“胶感”是由表面反光引起的。 另一种就是题主所说的,属于翡翠的结构特征之一,也可以称之为“结构胶感”。它是由翡翠内部晶体排列方式决定的,是肉眼难以察觉的,但使用放大镜就可以轻易辨别。
结构胶感的形成与翡翠的结晶特点密切相关。 翡翠是一种由无数微小的晶体组成的岩石,这些晶体属于等轴晶系,具有对称的结构和巧妙的层次,因此从内部分子状态看,其表面呈凹凸不平的纤维状结构,类似树干中的年轮。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使得光线能够在翡翠中来回反射,产生类似“油光”“亮晶晶”的视觉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胶”或“有胶感”。
不过,并不是所有具有纤维状的玉石都有这样的效果,只有那些质地细腻,杂质很少,透明度较高的石头才有可能出现强烈的结构胶感。 比如:白玉中的羊脂玉(新疆和田玉)、青白玉;青绿玉石中的碧玉(俄罗斯、加拿大碧玉)、蛇纹石玉;黄玉(新疆金丝玉)等等,这些玉石都具备较好的结构胶感,有些甚至可以与翡翠媲美。
翡翠胶感这个词来源于仿翡翠的产品,最先是用来描述一些劣质b货翡翠表面的胶状物,后来又被用在一些次生矿翡翠身上,再后来又用来表述某些非玻璃种冰种翡翠的观感,逐渐成为一个通用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胶种翡翠,这种翡翠是按翡翠的云絮特征来定名的,胶种翡翠的肉眼鉴定特征是:透明至半透明,内部有较细密的白色雾或白丝,似琼脂光泽。胶种翡翠的种份在水种翡翠和芋头种翡翠之间。
二、B胶翡翠,这种翡翠是翡翠b货再经过注胶充填处理,有部分胶质仍残留在翡翠的裂隙中未能完全清洗干净,使成品表面泛起一层胶质感。
三、内部有大片白色雾的冰种翡翠,因为这类翡翠透明度好,看上去和优质冰种翡翠差不多,但内部有大片白色雾,因而看上去有些浑浊,缺乏玻璃种翡翠或冰种翡翠的清澈感,有种糊了的感觉,就像是掺了胶水一样,因而叫胶感翡翠。
四、“新场口”翡翠或次生矿翡翠,“新场口”翡翠特指在河床上开采的翡翠原料,因这些翡翠靠近河床,长期受水的破坏作用,内部裂隙较发达,透明度较好。次生矿翡翠大多产自坡积砾岩中,也长期受水的破坏作用,内部裂隙较发育,透明度也好。这两类翡翠在强光下也有较好的通透感,但因内部裂隙发育,光泽不如一般翡翠亮丽、清澈,而略显浑浊,好像表面裹了一层胶,因而叫胶感翡翠。
五、翡翠的皮壳或“癣”有胶感,这种胶感实际上是“水皮”或“油皮”等在光线下形成的特殊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