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翡翠里的棉?
首先,在天然翡翠原料或成品中,存在有“棉”是正常的、客观的。 因为自然界中的翡翠矿床,大多形成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之中,是在深度达到几百公里的地下深处,由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而形成以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才逐渐显露出来。在这期间,原生的矿物颗粒难免会产生结构上的变形和碎裂,也就是俗称的“棉”,它其实是指晶粒被拉长、压扁、破碎形成的,看起来像纤维或者絮状的物质 由于翡翠属于硬玉,且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加上深埋在地下,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少,因此天然的翡翠中含有少量的“棉”,是符合常理的。
但是如果看到所谓的“满色”翡翠(指全绿或绿色分布范围很大)里面含有明显的白色物质(即指“棉”)就不好了。因为人们购买翡翠绝大部分原因是被其鲜艳的色泽所吸引,绿色浓郁、分布均匀的自然受到青睐,而满色却带棉的品质则相对廉价,甚至会被视为次品。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棉”过多过少都不宜,最好的状态就是淡浓适中、似有若无。
对于天然带有“棉”的翡翠,只要分布均匀、不多,也不影响美感,则可以接受;如果特别在意的话,可以选择性购买,比如选择结构致密、颜色鲜艳均匀的品种,就可以最大程度弱化“棉”的存在感——除了这种办法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来彻底去除“棉”。毕竟这只是天然翡翠必然存在的属性之一罢了! 其实啊,“棉”的存在与否、多寡,都是相对而言。对于品质要求极高的人,自然对“棉”会苛刻一些;不过大部分人虽然会对“棉”敏感一些,但并不会太过计较。因为真正极品的原材料或者精品的雕件,是有价无市的,不是一般人能拥有或是买得起的。而市面上大多数的翡翠,其实都是中低档的,价格比较实惠,这样的翡翠往往瑕疵较多,“棉”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中低档的翡翠,如果“棉”少,自然价值不高;但如果“棉”多,反而会使商品的价值陡然增加,从而产生“以瑕胜优”的情况。所以有时候“棉”去得干净不如留得好。保留适当的“棉”反而能让普通的翡翠更加生动、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