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沁是什么意思?

阿子蕙阿子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沁”在行内指代的是翡翠内部的颜色变化,一般指颜色呈渐变过渡关系。 比如这块料子最开始是淡绿,然后到中间有一块深绿的,然后再到后面浅绿色或者白色…这种我们叫三彩或者四彩,其中颜色的渐变如果自然流畅就是上品,如果突兀生硬那就是瑕疵。 当然啦,有些翠友会问老师,那这种有色彩分布规律(渐变色)的就是好品种吗?当然不一定!比如之前给这位翠友看的一块料,是底上加黄的,如果雕刻师技巧高超,利用颜色分界线找到好的色根进行雕琢,那么就能大大提升这件作品的价值了~

除了底色,还有翠色和花青色的“沁”。这个“沁”多指的是翡翠表皮的颜色,也就是行业内所说的“皮色”。 而大多数的“沁”都是良性的,对健康无害且不影响美观。但是还有一些“沁”则有可能是由外物进入翡翠形成的,如铁质侵入形成的铁锈渍、泥土中的铁元素被浸入翡翠中形成的铁浸染;甚至有可能是因为化学元素汞(水银)导致染色形成褐黄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沁”。这些“沁”或多或少会对翡翠产生影响,需要仔细分辨。

所以呢,有“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沁”是什么以及“沁”可能产生的原因。 了解了“沁”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辨别“沁”,毕竟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嘛~

一般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辨别“沁”,一是视觉上看颜色分布是否自然,二是手触感鉴定是否有瑕疵。 如果一块原料表面的颜色是从里到外逐渐转变的,而且变换过程富有规律性,这样的一块原料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上是达标的。当然还要结合其他标准一并衡量。

不过要注意一点,有的“沁”是沿着晶体之间的缝隙分布的,此时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见颜色分布是有规律性变化的——从浓变淡,从深变浅,而且交替明显,这样的“沁”为良性;而有的“沁”则是无规则分布的,无论颜色深浅还是范围大小都毫无规律且无明显边界,这类“沁”多为恶性,应及时祛除。

手触感鉴定主要是用来判断“沁”的范围及深度。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实验,就是用细绳缠住一块毛料,然后用手使劲揉搓,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绳子出现变色,那就说明该处“沁”的范围较广且较深。反之,若绳子仍然保持本色,则说明“沁”的范围比较窄且较为浅显。 用这种方法可以大致估计“沁”的情况,为接下来的设计加工提供依据。

敬惠妮敬惠妮优质答主

翡翠沁色是指由外向内的颜色,这种颜色不叫绿,而叫“沁”。因为这个颜色是由外向内沁染进去的,而不是翡翠生成的时候就有的。所以说,这种颜色叫“沁色”。这些颜色有绿色、有黄 色、有红 色等等。而这些颜色也都有真假,也有优化处理的,也有天然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怎么区分翡翠沁色的真跟假。

辨别翡翠沁色真伪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观察翡翠沁色是否自然,裂隙是否有颜色残留

真沁:绿色浸润于翡翠的裂隙及颗粒间,而没有浸润到颗粒内部,由于浸染时间较长,裂隙及颗粒间的绿色与翡翠的基底已融为一体,颜色较为自然、逼真。这种绿色,在颗粒间是呈一定的定向性赋存的,在手电筒下清晰可见。

假沁:颜色较为呆板,漂浮于翡翠的表面,无渗透。

二、观察翡翠“冰裂纹”是否与颜色相吻合

真沁:在手电筒的灯光照射下,沁色翡翠的“冰裂纹”轮廓十分清晰明显,且颜色与“冰裂纹”是吻合的,颜色附着于“冰裂纹”上。

假沁:染色翡翠的“冰裂纹”在灯光照射下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因为翡翠本身的颜色太浓重了会把“冰裂纹”掩盖掉,甚至颜色与“冰裂纹”也是不吻合的。

三、观察翡翠颜色分布是否均匀

真沁:颜色分布不均,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绿色是呈条带状或丝状分布于翡翠颗粒间的。

假沁:颜色往往是一边浅、一边深(翡翠有大有小,染色时不可能完全浸入染色剂里),或者是一面浅、一面深。

四、观察翡翠颜色是否有扩散晕

真沁:颜色的周围有明显的“渐变晕”、“色彩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扩散晕”。

假沁:因为染色翡翠的“冰裂纹”在灯光照射下不明显甚至看不到,颜色附着于“冰裂纹”上。

在鉴别翡翠沁色的时候可以采用上面说的这几种方法,综合考虑,鉴别其真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