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大年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一幅喜庆吉祥的年画贴上,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明代画家陈洪绶画过一笔牡丹图,题词曰“富贵荣华”,另一幅《岁朝清供图》则画了水仙、腊梅、柿、桃等,题词是“春华秋实”。这些被后人称为“岁朝图”。
清光绪年间,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出现彩色套印的年画,十分畅销。后来,这种彩套年画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漫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哆啦A梦)。民国后,年画进入城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状元及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等等,反映了民众“吉祥如意”“平安如意”“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愿望。
解放前,年画的内容仍是以吉祥图案为主;而到了50年代后期,年画题材才开始发生变化。60年代开始,年画创作出现了新的气象,诸如徐冬青的《红旗渠》,韩乐然的《长征组画》,袁运甫的《过年》,刘炜的《万紫千红》等,都是那个时代优秀的年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映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和新面貌。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年画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春画”。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不仅有花鸟鱼虫、风景人物,还有科技发明、体育竞技等诸多题材,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如今,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年轻人已经不再贴年画了,但年画的精神和文化却仍然延续下来——在摄影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用照片记录着家人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将美好的瞬间定格为永恒。
中国民间年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都与木版水印的雕版印刷密切相关和互相影响。在艺术上,木刻版画对这些工艺都有借鉴作用;在工艺上,又直接为这些工艺提供底样、模版。如苏州桃花坞年画和蓝印花布,就大部分是用木刻版印制的。其中,中国新兴木刻,从借鉴中外木刻艺术精华出发,走过来一条木刻艺术与群众运动结合的道路,并发展成为木刻运动,涌现出一大批革命斗争木刻作品和优秀版画家。木刻艺术作为中国革命美术的主流,产生过巨大影响,并为世界公认,使它成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族艺术之一。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装饰绘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之一。大都于年节时张贴,以营造热闹的喜庆气氛,除用于装点环境、烘托气氛、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有的还有祈福、避邪的成份,比如钟馗、关公、赵云、秦琼、尉迟恭等威猛之神像即是。年画流传地域较广,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生产。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主要年画产地就达18个。年画历史悠久,它随着农村的蓬勃发展而日趋繁荣,至清中晚期达到鼎盛,各地都有生产。一般版面较大,构图丰满,色彩鲜艳。清代中期,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及江苏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已相当发达和著名,称为四大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是继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之后的中国民间四大年画之一,与之齐名并称“南桃北柳”。它以产于绵竹市而得名,因画面上五彩缤纷,又称“绵竹大彩”。绵竹年画源远流长,起源于明末清初。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绵竹年画制作在技法上,采用木板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有着一千三百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以产于“中国年画之乡”、“世外桃源·爱情圣地”四川绵竹而得名,素有“四川民间艺术瑰宝”之称。
绵竹木版年画是在绵竹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绵竹有“入蜀望乡,还家第一乡”和“川西明珠”、“文乡歌海”之誉。东晋时已“人物殷阜”,“市廛殷盛”。其时,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道陵曾在今绵竹武都山创立教派,道教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都为绵竹年画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初盛唐时,绵竹为“神巴大郡,导江遥邑”;唐代是经济文化发达的黄金时期,绵竹年画产生于此时有了文化和技术条件。“安史之乱”,中原百姓大量南迁,给绵竹带来了更兴旺的经济和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利于绵竹年画的产生和成型。北宋时,绵竹已成为“西南一大都会”,“民物繁庶甲于蜀中,水陆四通,商旅云集,赋税居全蜀十之二,甲于诸郡”;而宋朝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雕版文化的繁荣,也为木版年画提供了印刷工艺条件。总之,绵竹年画正是在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明朝中叶,绵竹年画已具很大规模。清嘉庆年间,绵竹城乡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产年画2000多万幅,行销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等10多个省区,并远销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80年代,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民俗学家、美术理论家、书画家、绵竹年画改革先驱者陈荣昌等创办的绵竹年画厂,年产量达千万幅之多,誉满国内外。绵竹年画有四大独特技艺:手工施彩,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简洁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