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中国怎么去德国?
本人是留德学生,爷爷是抗战时期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在德国待了四年多,现在还有德国和中国的两本护照 我爷爷1942年在山西被德军俘虏,编入德军步兵第637团,在苏联战败后,随俘虏营来到德国,因会开车,被分配到了克虏伯兵工厂当货车司机直至二战结束. 在这里他要说明自己的身份,因为当时有很多间谍或者秘密党员以司机身份为掩护,所以他的证件上会有中文名,德语名,还有籍贯,他因为是云南人(实际上他是贵州遵义人)就写了云南昭通,名字是中国名,因为当时在战争状态,也不怕人起疑心。
这个护照是他在战败投降的时候交给盟军的,然后盟军转交给他,之后他回了中国,又办理了出国手续,去了丹麦,然后从丹麦到德国,拿到了这一本新的德国护照,新护照的国籍改了,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民,名字也改成了威廉·李,身份证上的照片也变成了这样 这张是1950年代他拿到的新护照
德国本来在上世纪初时也是殖民国家,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时德国在中国山东有租界。所以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比较亲密,德国是最早承认中国民国政权的国家之一。
交通上民国初年中国和日本、美国、欧洲都有通航,所以中国人想去德国没有什么困难。而德国有很多华侨,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也有在德国留学的。德国的教育水平在当时是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德国的工程师、博士等人才是世界顶尖。所以德国的华侨还是不少的。
德国和俄国也有通航,特别是海上。不过德国和俄国通航不是特别方便,所以德国在十月革命以后帮助俄国的人数不是很多。中国人到德国,然后转道去俄国的人数也不多(中国当时有条从东北到蒙古再到俄国的铁路)。
到了30年代,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中国人去德国的人数开始爆发,特别是留德学生和德国华侨开始大量增长。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有很多中国人辗转来到德国和波兰交界的但泽自由市(现属波兰)做生意,特别是做中国的绸缎生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德关系急转直下。德国和日本结盟,日本切断了中德之间的航空和海运交通。后来德国和苏联也开战,陆路交通也中断(中德之间有苏联的中转)。这样德国和中日开战的国家有了共同利益,中国和德国来往人数开始锐减。
抗日战争中期德国和日本的关系开始恶化。因为德国要利用苏联的中转航线来中国,但日本不允许德国使用它的航线来中国。于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德国和日本闹掰了,德国后来又开始帮助中国和俄国了。抗日战争末期又有少量中国人来到德国。
总之,在民国初年中国人去德国没有困难。后来随着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中国人去德国就逐渐困难了。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人去德国就非常困难了。德国战败后中国人和德国人又逐渐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