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说到翡和翠,不得不先说说它们的颜色 翡是红色(或淡红色)的,而翠则是绿色的 但其实,在天然未加工的翡翠中,“色”的范围远远大于这一红一绿——除了常见的红、橙、黄、绿之外,还有蓝、紫、灰、黑等色调,不过通常来说,这些颜色的翡翠都价值不高。 而经过加工的翡翠中,白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这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表面的一些矿物组成会因氧化而被溶解掉,从而露出一些原本就存在的细脉,这些细脉通常是白色或浅黄色的。 所以,在评价翡翠的价值时,除个别特殊品种外,“色”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而对于大多数翡翠来说,“种”的水平、结构是否致密、“水头”的长短才是评判的关键。 其中,“种”是指翡翠的结构构造特点,分为老种和新种,其中的区别取决于硬玉晶粒的排列方式,如果晶粒排列紧密且方向性明显,则为老种;反之,则为新种。一般来说,老种的质地细腻、耐久、韧性高;而新种则质地较松、不耐久、韧性低。
也有将“种”进一步区分为玻璃种、冰种、油种、豆种等,虽然划分得更具体,但实际的意义并不明显——毕竟这些概念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非指具体的品种。 至于“水头”就是透明度,从完全透明到完全不透明,透明度分为5个等级。
当然,在实际的鉴定中,并不会像物理测试那样严格区分每个级别,而是由粗到细把不同级别的范围划分开来,如“水头足”可能代表着这翡翠的透明度达到3mm以上的晶体间距,而“水头短”则可能是1mm左右。 最后,影响翡翠价值的还有尺寸大小和形状,这点不用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