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画家何鸣中国画作品?
何鸣 号寒樵,1945年生,江苏南京人。现任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之一。并擅长诗词、书法。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从事专业绘画至今。他善于从传统中来,却又不拘泥于传统中;他以师承古人而闻名,又以打破陈规而自勉。他的创作态度严谨,精于设计,注重细节,力求在法度中求潇洒,在规范内得自然。何鸣的绘画风格多样:工笔、写意、素描、重彩、水墨......都能得心应手,信手涂来。或苍茫雄浑,或清丽娇俏,或质朴率真,或老辣劲拔……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的落款印章常常为不同风格的鸟虫书小篆,或是活泼灵动的行楷。
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完满的感觉,仿佛无懈可击。难怪有人评价说“何鸣的花鸟画,处处到位,笔笔精致”。
其实,这种“细致精到”“完满精致”的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青年时期的何鸣就从没懈怠过。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从没有荒废过一天!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停止绘画和阅读,我始终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我每天坚持练字、画画,从不懈怠。后来工作也如此。即使到了偏远的农场,除了耕种,所有的时间我都用来画画、读书。虽然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那段经历反而使我更充实。”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鸣在绘画上渐渐显现出非凡的天赋——他的花鸟画作在1979年便已崭露头角,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何鸣是一位从传统走出来的山水画家,又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的探索者。他1947年出生于山东莱西,后迁居南京。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对画家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山水田园风光秀丽。南朝谢灵运、谢眺兄弟,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在此留下了诗篇,开创了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时代——六朝美学;元代绘画四大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在此留下了画迹,开创了写意文人画之先河。明朝鼎盛时期书画流派之多,成就之高,可与元、宋、清相媲美。因此,南京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书画史中占有重要的一笔。
正所谓“江山之助,人文之薮”,何鸣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从南京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受到六朝美学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以求在大山大水的画图中展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观者在画面上感到具有深厚而博大的人文气息。
二十世纪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和交融的时代,西方现代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并影响着从事各种艺术的工作者,从事中国画艺术的画家也不例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各种文化潮流纷至沓来,使中国逐步走入了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中国画也面临着新的发展。
何鸣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他在创作中将西画的光影、明暗、色彩、透视等处理手法糅合进中国画中,使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如在《红梅》一画中,就融入了素描的表现手法,将山体受光照的面、背光面、侧面的不同明暗关系和体积感,用皴擦的浓淡、山石的疏密组织和黑白关系显现出来。这在传统的中国画中是不多见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手法。
在《松风云起》一画中,他借鉴了油画的色彩关系把远山画得深绿以衬出近处的土黄与石青,使画面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又显得极为和谐地统一于一体。这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亦不多见,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法的突破。
《幽谷清泉》在表现泉水时,用“留白”的传统手法,但使观者感到泉水是流动的,是有声响的。《古峡流韵》中,大块的“留白”与“实”的墨色相对照。画面中那如梦如幻的光影效果,打破了传统的中国画的时空界限和表现手法。在设色上,又采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渲染手法,营造了神秘、幽远的画境。这些对传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新探索,给传统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鸣的山水画,其笔法源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对传统笔法有所取舍,有所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和个性风格。
纵观画家30多年的寻艺之路,是一条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路。在21世纪新时代文化大潮的冲击下,画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画的创新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探索、研究。何鸣正在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进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