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流行宝石?
第一,因为“宝石”的定义在国内并不明确。 很多人以为的“宝石”——切割整齐、色泽鲜艳、大小合适的钻石就是宝石了;而事实上,我国的法定矿产玉石(岫岩玉)、玛瑙和绿松石等等都具备宝石的特性,而且我国也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喜欢这些石头。 但是,人们提到“宝石”这个概念时往往想到的是一种外来的、被资本打造出来的商品——那就是钻石。国内很多网站和商家在介绍珠宝时也常将钻石与宝石划等号。这使得其他一些具有宝石特性的石材常被忽略。
第二,因为我国的玉石文化历史悠久,而玉石也是所有宝石中唯一一个传统文化影响至今的珠宝。 自上古先民发明钻矿的挖掘和打磨技术之后,人们发现宝石中有许多色彩斑斓、质地通透的石头,认为它们是有灵的,是神仙的饰品。这种石头就是玉。而后来我们所说的“玉石”一般就是指包括软玉(如羊脂玉)、硬玉(翡翠)在内的玉石材料。
古代的贵族女子喜欢用各种玉石做成簪子插在头发里,用珠玉做项链佩戴,而男子则佩带玉玦(形状像一圈绳子,用玉片制成)以示身份。战国末年,社会风气开放,男女都喜好佩戴玉器,且以有瑕疵的“璞玉”为美。 汉朝以后,玉器成为帝王和王公大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祭祀时必须用玉制的礼器,而大臣们见皇帝也要呈上玉制的朝板(形似小板凳)。至于百姓们平时用的笔管、烟嘴甚至扇坠等小件器物也多用玉石制作。所以古书里面常说“腰间置玉带”、“手上盘玉珠”,可见玉石作为饰物的用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近代西方文明的涌入使人们开始青睐金、银以及天然晶体钻石等,而玉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渐渐下降。但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对玉石等宝石的认识也开始正本清源。
1、文化渊源不同、审美情趣也不一样
中国人佩戴玉石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西方人佩戴宝石的历史非常悠久。究其原因,是因为两国所生存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种特征、宗教意识、审美情趣都不相同。
比如宗教意识,西方流行的基督教认为人死后身体可以复活、所以西方人大多入土为安,他们的墓穴深而小,随葬品少,墓内潮湿、氧气少、温度低,很适合宝石保存。如果随葬玉器,玉容易风化,很难保存下来。而中国人自古信奉的儒教、佛教、道教、都认为人死后形亡但神存,即人死了不能复生、而人的灵魂会以神的形式永远留存下来,所以中国人大多土葬而不封墓,随葬品多。墓内干燥、氧气多、温度高,很适合玉石保存,如果随葬宝石,宝石易被氧化,很难保存下来。
同样,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天生带着原罪,所以西方人认为自己天生是丑陋的,需要借助一些华而不实的珠宝首饰、高跟鞋去美化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西方人喜带宝石、以金、银、珍珠、宝石为美、以裸露自己为美的审美和穿戴习惯。
2、宝石资源的匮乏
中国虽有许多玉石产地,但是国内缺少像哥伦比亚、非洲那样的优质宝石矿产资源,从经济角度讲,使用价值和价格都低廉的玉石更适合中国老百姓佩戴。相比之下,宝石虽比玉石美丽,但因价格昂贵、资源匮乏,普通的老百姓佩戴的较少,佩戴宝石成为西方人、及中国少数高收入者追贵、显富、夸耀财力的一种象征。
3、中国玉石的品质
中华民族以玉喻人、自古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玉碎、绝不瓦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琢不成器等以玉自励自勉的优良传统。因为在中国老百姓眼里,玉石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和财富,人们佩戴玉器,不会因为玉器的大小、颜色深浅、纯度高低而有价格上的大起大落。
因为玉属单矿物玉石、不存在因结晶粒度、净度不同而产生价格差;虽然也有颜色深浅、纯度高低、透明度大小、光泽强弱、晶面好坏区分,但中国老百姓更追求的是玉的品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外观。
所以玉石比宝石更代表了人们对质朴、实在、平和、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喜好和佩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