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什么时候开始流通?

关明爽关明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发行了10元、50元、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5种面值的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 这种大型纸币在国内只流通了7年,由于面额大,携带不便且容易被伪造,到1955年的时候就被退市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量也猛增,但当时经济尚未发达,无法大规模印制钞票。在当时电子支付和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发明了第二套人民币。

1953年到1662年间,我国相继发行了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4元、5元、10元等12种版别的纸币。这些钞票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期,这期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金钱的购买力却没有大的提升,因此这期发行的钞票面额都不算太大。 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外汇储备大增。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面额相对较大,有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计12种。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金交易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发钞票。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于1999年开始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这一套人民币共有8种面额,分别为100元、50元、40元、30元、20元、10元、5元以及1元纸币。其中,100元和50元的主图案均为毛泽东主席。 目前,第四套人民币已经停止流通,市场上可见的主要是100元和50元的钞券。

路常君路常君优质答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代以后,纸币成为主流货币用于流通领域。从周朝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货币制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中国开始有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纸币和黄金、布币、铜币、刀币一同充当国家货币制度。不过,周朝的纸币和后世纸币还是存在一些区别,更多是作为一种凭证,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币。而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是在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当时称为飞钱。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商人范围广泛地经营汇兑业务,商人在本地将铜钱交到柜坊(当时一种专营存放货币,支付利息的机构),然后到异地凭文书(即后来的汇票)将钱取出。由于这种文书有相当于见票即付的汇票的功能,商人随身携带又如同把钱带走,所以,当时俗称“飞钱”(又叫“便换”“便钱”“寄付”等)。

到了宋朝,宋真宗咸平年间(l002一l003),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见“交子”的发明和演变),代替铁钱流通,称为“私交”,每界(两年)收兑一次。宋仁宗天圣元年(l023),朝廷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仍然两年一界,每界期满,用新交子调换旧交子,每界发行量为126万缗。以后,交子又有逐渐贬值的现象。宋神宗熙宁初年(l068),官交子“不复更请印造."在四川使用交子地区的流通中逐步停止。宋哲宗元佑年间(l086一l094)由于四川铁钱太重,又恢复了交子的发行。宋徽宗崇宁四年(1ll5),把“交子”改称“钱引。”南宋在四川仍使用交子,直到宋朝末年。南宋时期,在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和京西等行省先后出现“川引”、“淮交” “东南会子”、“湖广会子”、“关子”等纸币。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曾发行“东南会子”500万缗,以360万缗购买上供米25万石,其余140万缗以36:1的比率(1贯l40文足钞换10贯360文铁钱)向东南六路(淮东、淮西、湖北、京西、江南东西等路)换取铁钱。南宋后期,大量发行会子,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物价的飞涨,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物货不以会子,必以现钱交易”的现象。金代在占领的原北宋地区也大量使用会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