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款紫砂是什么年代?
“中国宜兴”,这个名称的出现时间并不久远。早在民国时期,当地生产的紫砂器就已在市场上出售。不过当时市场对紫砂壶的要求并没有很高,所以当地的紫砂艺人只能做一些容量较小、价格较低的普通茶具。 而“中国宜兴”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8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陶瓷工业的决定》;同年6月,江苏省陶瓷工业公司成立,地址设在宜兴丁蜀镇。随着该公司对原材料、工艺流程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控制和规范,“优质优价”开始成为市场准则,并逐步确立起“中国宜兴”品牌的形象。
从当时企业宣传的材料来看,“中国宜兴”的概念被表述为:产于中国宜兴的优质陶土和紫砂泥制成的各种器皿。 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都具备赶超先进水平的基础。以原料为例,由于黏土中的含铁量较高,制作出来的壶坯色泽相对较为深沉、内敛。而经过反复实验,当地工匠发现可以将褐煤粉注入壶内,利用其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CO2气体使壶坯充分膨 胀,从而解决色浅的问题。再如朱仁福大师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时提到的“捏、刻、雕、镶接”等手法,都是当时能够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宜兴”的形象树立和地区品牌的确立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推动力。早在1958年,当地就已经创刊发行了内部刊物《宜兴陶瓷》,介绍行业信息和动向。上世纪80年代之后,当地又先后创办了《陶情》和《陶瓷资讯》,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将“中国宜兴”的品牌传播给更多的人。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些刊物都是业内了解市场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滕南优质答主宜兴在秦代属会稽郡吴县,西汉改为荆吴、丹杨(杨)两郡地,东汉又改称荆国、丹杨郡。晋时分晋陵、义兴二国;南北朝时分吴、义兴二郡;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吴、义兴两郡合并称义兴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郡为县,六年复置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义兴郡为宜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义兴郡,后又相继废置,元、明、清时皆为县,历来为常州府属县,直至1992年9月撤县建市。由此推知,宜兴款紫砂应出现在唐朝末年,即唐僖宗乾符年问。清·嘉庆六年壬申(1802年)《阳羡砂壶图考》一书中有“查唐宋尚陶,陶器兴盛,即有好事者制小壶,刻陶渊明爱菊,号菊陶”之记载。
按阳羡产紫砂始于唐,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真正以制作工艺美术品,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悠民历史。宜兴款紫砂制作年代,应是出现于末期。现所见有款紫砂最早是“大明天启癸亥年”款提梁壶。其特点是:形制优美,流呈直状,上粗下细。提梁以壶盖相连,呈马鞍状。通体光素,仅盖、流、把根部略饰凸线纹一道。底款楷书“大明天启癸亥年陈用卿制”。陈明卿是明代知名制壶手艺人。
清康熙壬午年(1672年)陈克恕·荆溪县志·卷十五·土产中记有:“茶具出宜兴,俗谓之茗壶。其色或紫或红,式别千古,上者莹洁而坚,几与金玉比德……”。由于紫砂壶泡茶色味不易发生变化,在明清时即被推为“茶具最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制陶亦随之兴旺,不少文人墨仕、迁客骚人对紫砂特别钟情,经常参与设计制作,促进了紫砂工艺的发展和繁荣。清代诗人陈维崧·贺新郎·题吴梅村(名伟业)东林送客茶具中有:“谁碎苍苔移寒碧,恰曲尘茗沸铜铛而激,瓦壶注水注茶,茗具茶具,阳羡天荒地老……”的诗句,形象地说明当时文人使用茗壶之时尚。
宜兴是产紫砂的天然之地,早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宜兴县志·物产》已记有“陶土有五色,唯紫最佳,土特宜茶”。又据1994年6月号《读者》刊载,科学家研制紫砂时发现,其制作原料由十几种矿物组成,其中含有钙、镁、镍、锌、锰、铬等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这种矿石含铁量高达14.6%,故制成的器皿呈紫红色。当以这种紫砂壶沏茶时,茶水隔夜不馊,盛暑不变质,因此,紫砂壶有“活化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