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什么之美?

柳天祺柳天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古代文人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这句话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凡画之宜,惟须景物之真,故有笔迹之妙;不假丹青,而色彩自然生焉。故曰:‘外师造化’也。至于点画往来,疏密斜正,则心裁之意也。故曰:‘中得心源’矣。” 张彦远,唐末五代画家、美术理论家。他这段话的大意为,画画要师法大自然,得到了天地的真意,才有笔墨的技巧;不用人工的着色,画面自然有生动的气象。所以说,作画首先要有对客观物象的师法(即“师造化”)。其次,点线面等的安排,落款的字体位置等,则是作者心思的体现(即“得心源”)。

后世文人画重视意境和个性,强调绘画中的“写”,提倡“文人画”,其实从古到今,从西方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可见其难。 但中国古人又认为,艺术家的才情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因此又有了另一个概念——“熟能生巧”。

这句名言来自近代书画家齐白石。他有一段著名的论书诗,其中两句为: “作画好比作诗文,要有真情实感。作诗文需要练习,画画也要练习。但练习不是目的,最后要达到‘水到渠成’、‘天然去雕饰’,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 在另一处,他还说过类似的话: “作字画莫太痴,太痴则迷,不知所以然;亦莫太聪,太聪明则灵巧,灵巧则并无真实功夫。必须两者相济,方得完全之美。” 他这里强调的是,艺术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刻苦的训练,但同时又要超越外在技巧的限制,做到“得心应手”。 这个“巧”字,是个多义字,它既表示精心刻意,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技巧的熟练。这种熟练,就像体育训练一样,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通过反复的锤炼,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地步。

房琬珊房琬珊优质答主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几千年来得到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中国画以中国毛笔的柔软为特性,以线条造型为主要,运用浓淡,干湿,聚散,疏密等笔法,以“点线”结合,表现物象的质感与生命力。中国画的用笔用色,以线造型,追求线条的流畅与凝重,达到力透纸背、气贯势合,把笔墨的功力与韵律融汇于鲜明的形象之中。

1、线条之美

众所周知,西洋画,特别是油画以“以光造型”为其主要特征,通过明暗色彩的变化变化去塑造立体感很强的绘画形象。而中国画则不同,主要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它不注重对立体形态的逼真模仿,而是更多地注重平面化、线型化的处理,从而塑造中国画的绘画形象。如齐白石画虾,仅用简简单单几根线条,一幅活灵活现的“嬉虾图”便跃然纸上。

2、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在审美意识上,中国人更注重内省自求,讲究“意境”和“天人合一”。这在中国画中有十分典型的体现,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作品,中国画家不注重对物象逼真的、镜像似的描摹,而是追求一种艺术的“虚境”,在“虚境”上着力,着力创造艺术的“意境”。这种“意境”既生于象外,又与主体精神相融合,从而使作品形成无限性、包容性与浑浩流转之势。在这方面,元代山水画、齐白石的花鸟画等,均有突出的表现。

3、诗情画意之美

诗画同源,历来为我国艺术界所重视。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很早便与诗文、书法、篆刻相融汇,使诗歌、书法艺术的内在意蕴、审美理想与趣味渗透于绘画艺术之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