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什么之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古代文人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这句话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凡画之宜,惟须景物之真,故有笔迹之妙;不假丹青,而色彩自然生焉。故曰:‘外师造化’也。至于点画往来,疏密斜正,则心裁之意也。故曰:‘中得心源’矣。” 张彦远,唐末五代画家、美术理论家。他这段话的大意为,画画要师法大自然,得到了天地的真意,才有笔墨的技巧;不用人工的着色,画面自然有生动的气象。所以说,作画首先要有对客观物象的师法(即“师造化”)。其次,点线面等的安排,落款的字体位置等,则是作者心思的体现(即“得心源”)。
后世文人画重视意境和个性,强调绘画中的“写”,提倡“文人画”,其实从古到今,从西方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可见其难。 但中国古人又认为,艺术家的才情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因此又有了另一个概念——“熟能生巧”。
这句名言来自近代书画家齐白石。他有一段著名的论书诗,其中两句为: “作画好比作诗文,要有真情实感。作诗文需要练习,画画也要练习。但练习不是目的,最后要达到‘水到渠成’、‘天然去雕饰’,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 在另一处,他还说过类似的话: “作字画莫太痴,太痴则迷,不知所以然;亦莫太聪,太聪明则灵巧,灵巧则并无真实功夫。必须两者相济,方得完全之美。” 他这里强调的是,艺术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刻苦的训练,但同时又要超越外在技巧的限制,做到“得心应手”。 这个“巧”字,是个多义字,它既表示精心刻意,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技巧的熟练。这种熟练,就像体育训练一样,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实的前提下,通过反复的锤炼,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