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初的货币多大面额?

公雪翰公雪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接管了在太行山区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时接收了晋冀鲁豫边区银行。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边区银行统一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 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尽快完成从土地到钱的革命,1947年底到1948年初,我军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并且以1000元(法币)兑换1元的比例,将地主的现金和黄金交给农民。

到了1948年夏天,全国已经有3亿人拥有了人民币,而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只有6亿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当时世界通行的发行纸币准则,即纸币发行量不得超过流通中货币金属含量的二倍,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于是,党中央下令暂停收兑金圆券,并取消了对银价的管制,由市场决定。这一举措迅速降低了纸币的发行量,阻止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十分突出,而且大量战伤人员需要治疗和生活补助,加之每年数量不菲的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高达50%以上。

1950年下半年,解放军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财政支出更是大幅度上升。在此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努力增产税收,另一方面增加发行钞票。但和民国时期不同,这一次增发钞票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第一,新颁发的钞票是以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图案的,极具象征意义,从而增强了人们的信仰;第二,这次发行的钞票是作为“人民银行”的储备资本金的,具有真正的“信用”基础;第三,这次增发的钞票主要是1元、5元和10元面值的人民币,由于当时的工资水平大多在200元左右,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很少用到,因此不至于对商品价格产生明显的推高作用。

彭奕颍彭奕颍优质答主

中国人民银行在五十年代初发行过1万元、5000元、1000元、500元、100元5种大面额货币,面额为30元、20元、10元、5元、3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3种小面额货币,俗称“老十种”。

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商品紧俏情况趋于缓和,物价趋向稳定,旧币制的大面额纸币已不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5年1月发布关于发行新币,收回旧币的命令,规定以1955年3月1日为实施日期。新发行的人民币与1955年3月1日限用的旧币的比价为1∶10000,也就是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