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旧了如何翻新?
1、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新的人民币看起来那么有光泽,而使用过的钞票却显得灰暗呢?这是因为在印刷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纸张的白色和蜡浆的均匀附着,在纸浆中加入了一定量的荧光增白剂。这种物质虽然可以增强纸币的白度,但同时也影响了纸币的防伪性能。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其他用品也使用荧光增白剂,因此很难辨别纸币中的荧光增白剂是否已经流失。 不过,央行使用的荧光增白剂与其他工厂所使用的是不同的,而且含量也十分有限(约0.5g/t),不会大幅度降低纸币的防伪性能。
2、其次我们要知道,无论多新的钞票都含有荧光纤维,只要遇到紫外线灯就会发出荧光。但是使用过的钞票因为摩擦力作用使部分荧光纤维脱落,所以比新钞的荧光反应要弱很多。这也是检验钞票新旧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并不绝对)!
3、最后,我们直接通过对比观察新钞与旧钞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尽管各种伪币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但在紫外灯下,真钞的荧光显示明显强于伪钞。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残缺不全、污损严重的人民币,有的人想方设法地对这些“残币”进行揭层、涂描、拼凑、裁剪,甚至用化学药品漂洗,试图使“残币”恢复原貌或“起死回生”,有的甚至直接当作好票到银行使用或购物,结果被银行收缴或遭到商家拒绝。
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不论成色、新旧,都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的货币能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因此,上述能够保持四分之三以上面积完整、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币完全可以到商店买东西或到银行存取钱款。但是,一些被“翻新”的残缺、污损币就难逃被银行收缴的厄运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规定,凡“票面因涂写、腐蚀、撕裂、水湿、燃烧、虫蛀等原因造成外观、质地、防伪特征受损,纸张炭化、变形,图案不清晰,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的人民币”均属于“污损币”,可以到金融机构兑换。对于“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损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全额兑换;“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而凡是经过“整、描、写、刻、刮、涂、粘贴”等“涂写”方式及“涂改、挖补、剪接、揭去一面”等“拼接”方式破坏了其原有状况的残缺、污损币在流通中就属于“变造币”,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不在兑换之列。上述用揭层、涂描、拼凑、裁剪、漂洗等手段“翻新”的残损币实际就是“变造币”。用“翻新”的“残币”买东西或存取款,不仅不能“畅通无阻”,而且还会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用“翻新”“残币”换取好票,一旦被查获,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使用“翻新币”既得不偿失,又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法律,实在是害人害己,不足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