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铜的铜钱有价值么?
在当今的钱币收藏市场中,有着这么一个特别的品种——流铜。有人说,看到流铜就让人头疼,因为其氧化严重,很难分辨出品种来;也有人说,流铜虽然氧化,但只要鉴定出钱币的生产时间,还不是一样能鉴定出品种来。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流铜确实很让人头疼,那是因为其表面全是氧化层,普通的光学仪器根本无法穿透,更没办法分辨出真伪。在这里,笔者告诉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去钱摊上找几个流铜,拿起来看了看,发现都是铜皮一块块地剥离钱币。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流铜的真面目了吗?难道流铜就只能价值几十元吗?非也!下文将为大家详细揭秘流铜的秘密。
要认识流铜,我们先认识一下其他的铜币。中国最早的铜币是“契铜钱”,诞生于公元前206年。这种铜币呈椭圆形,钱文左读,钱边有孔,可串挂起来。汉朝改用长安铜币,铜质较差,币材不够洁净,且钱文有斜曲之形,钱边无孔。到了王莽篡汉时期(公元8~23年),仿长乐钱范铸契钱,文曰“天下通用”,直缘上有篆书“十”字,又称“十泉”或“泉十”。这时的钱文已左右读通用,而且钱缘有廓,钱背有星、星纹等高梗纹,这种钱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铢”。
五铢钱出现后,历朝历代都有铸造,尤其是汉代,从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到东汉永平末年(公元78年),先后存在过六次五铢钱;唐代先后铸有长安、开元通宝;宋代铸有崇宁、大观、金质、皇宋通宝;明代有永乐通宝、天启通宝;清代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元宝。从五铢开始,中国铜币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对称钱币。
钱币史学家将中国铜元分为两大体系:中华民国以前称古钱体系,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成立钱法总局后到民国元年(1912年)称民国体系。流铜属于民国体系,时间应该在1912年到1949年之间。流铜的钱文很多,有的非常模糊,以至于看成了银壳;有的比较显著,如“袁大头”、“哈德门”等。
如何鉴定流铜的价值,不仅要看其钱币的珍稀度,还要看它的艺术价值,即工艺水平如何。一般而言,在中华民国以前的钱币都是越精致越好,因为它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工艺。但是,对于流铜而言,我们则认为,流铜上所铸的花纹越粗糙、越随意就好。为什么呢?原来,这种铜板因在铸造时偷工减料,原料成份不纯,且铸造工艺不行,所以铸出的花纹线条粗糙。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流铜的使用场所来分辨。流铜一般用作军饷、罚罪、烧债,所以钱币的表面往往比较粗糙,因为兵痞从不仔细打磨军饷;用于火耗盈亏赔偿的部分铜钱比较薄小,用铅锡过多,色泽枯白;而用于偿还债务、贿赂追赃的部分,则铜质浑厚,铅锡较少,色泽金黄。
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想必大家对流铜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接下来我们就来揭晓答案:有品位、有含义、有故事、有背景、有流通保证、有保存价值的流铜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作者: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