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中国古代叫什么?
“纸鸢”,这个名称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条目解释“鸢”字的时候,提到“纸鸢,鸢形制如纸,故谓之纸鸢”;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说得更清楚,“风筝以绢制作,称为‘纸鸢’者,误也。” 不过,这里的“纸”应该是“楮”之讹。汉代的造纸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但成本昂贵,主要用来书写卷轴,用于印刷的纸要到北宋时期才有出现。在汉唐元明清各个朝代,民间用的风筝都是用丝绸做的,称之为“纸鸢”明显有误。
至于为什么是“楮”不是“竹”,我想大概是因为“纸”和“紙”在古代是不同字的缘故(虽然现代统一用“纸”了)。“纸”的古字上面是个“示”下面是个“次”,而“楮”的字形是上面的“示”下面是“楚”。古人造字是非常严谨的,如果表示的意思相近或相关,那么偏旁的字形一般都会尽量接近。
这里顺便说说“鳶”字。这个字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里已经出现,字形上和“鳥”相似,但上方多出了两横(好像是“立”“日”)。《周礼·春官·巾车》里有记载“旂旐(zhào),十有二旒(liú),雉扇雉旟(yǔ),鳶旟”,郑玄注里引用了古书上的说法来解释这两个字:“旗谓之旟,其饰鸾鸟者曰鳶旟……”这说明至少在周代,“鳶”已经是“鷹揚之形”了。后来这个字形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但古代的“鳶”念作“yuān”,和今天的读音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