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货币价值吗?
从两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1. 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纸币”价值;
2. 人民币作为存款和贷款金额的计量单位的价值。 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纸笔算”记账方式。这种特殊就特殊在它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而且几乎全部由国家买单(财政赤字),所以只要国家继续认可这种做法且能维持收支平衡乃至略有盈余,这种记帐单位就具有无限法偿力(虽然这种做法使市场参与方实际承担的风险和损失并不因此下降,但它是一种完全无风险的操作)。但一旦国家资产负债表难以为继,这种计账单位就会崩溃,这时人们就不会再将它视为合法的计账单位,它的兑换价格就会降到0——实际上就是“一文不值”了。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偿力和它的国际信用水平有关,国际信用等级越高,法偿力越强(比如美国、欧元区各国、日本),反之则弱(如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这实际上是将本币的国际使用等同于本币的信用水平。而事实上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拥有强大信用水平的国家不一定拥有强大的国际支付能力,反之亦然。
从本质上说,一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而它的国际信誉其实只是它所拥有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部分而已。一个穷光蛋即使骗得了一时,也骗不了一辈子;一个流氓无赖即使能唬得住人一时,也唬不住人一辈子。同样道理,一个有实力的国家才能长期维护自己的信用,没有实力又没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很难维持信用的。相反,有的国家虽然拥有强大的信用水平,但缺乏相应的影响力,这样的国家也难以维持其国际支付能力 ——因为别人不买你的帐啊!比如美联储,它可以轻易地将任何企业或个人破产,让它一无所有——尽管它的信用评级很高。但这种强行平掉别人的资产以补偿债权人的做法只会让别人更加不相信你,从而进一步降低你的国际支付能力。
在现代经济中,人民币的价值体现在它的购买力上。这种购买力源自于中国经济活动中的商品和服务生产。简而言之,人民币的真正价值是由它所能够交换到的商品和服务决定的。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这意味着中国创造出了大量价值以支撑其货币。而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尽管有很多服务性行业,但制造业占比相对较小,如果按照实物商品产出来看,其国内生产总值会显著下降。
此外,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支持了这一论点。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出口量远高于进口量,这意味着全球经济中的人民币持有者需要大量购买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从而使人民币具有较高的购买力。
那么,这种观点认为的货币价值评判标准是否正确呢?
货币价值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在讨论货币价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购买力:这是指货币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一般来说,购买力越高的货币,其价值也就越高。但是,购买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各国不同的物价水平,仅仅从出口量或者贸易顺差来判断购买力是不全面的。
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地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各国通常会使用国际主要货币进行结算,而各国央行和政府也会储备一定量的国际货币以应对外汇风险。一个货币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市场供需关系:货币价值还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货币发行量过多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降低货币的实际价值。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个角度或者某个方面来评判货币价值,而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回到人民币和美元的对比,尽管中国在某些领域确实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人民币比美元更值钱。事实上,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价值受到美国经济的强有力支撑。而人民币,作为中国国内的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但与美元的竞争力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