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民币叫什么?
在历史上,人民币的名称曾经多次改变。
1、辽代时,流通的是“钞”或者“交子”。当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人们用“钞”来支付各种费用(包括税款),“钞”的发行量由朝廷控制。由于使用方便且不易伪造,“钞”逐渐取代了以前的金、银货币。
2、元代时,出现了“宝钞”,这是最早的纸币,与现在的纸币类似,但只能用白银购买。
3、明代,开始发行“钱票”以代替以往的铜币,这是最早的金属纸币,分为银号和钱号两种。
4、清乾隆年间开始铸造银币,之后在各地设立银号,发行银券和钱券,这种银券和铜钱一起流通。 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了。为了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新成立的中央银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财政部开始发行铸币,也就是国币,以替代历代的银本位制。这一时期的货币叫做“国币”。
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继续在西南地区发行纸币。为了获得国际支持,这些钞票上印有外国文,因而被称为“洋钞”。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命令开始发行票面为国徽的纸币,作为新中国的人民币。这时的旧钞虽然仍可兑换,但其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新旧人民币的比率是固定的,而且换汇额度很小。随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剧增。于是,在1976年的时候,央行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作为日常交易的媒介。这套货币一直使用到1980年。
7、1980年,第四套人民币诞生,而这时的第一套人民币早已退出市场。这套人民币共有100个面额,最大面值可达50元。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大量印制大面额纸币。 除了上述这些正式发行的货币之外,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非法货币”,比如明朝中后期的“田契”和“屋契”;又或是清朝末期的“当票”和“契纸”。
纸币是不同时期的文化载体,它记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状况。货币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民国纸币的发行没有国家统一管理,币制非常混乱,有中央发行,地方发行,还有外国发行,种类繁多,无法计数。民国时期,银元、银两和铜币同时流通使用,纸币以银元为单位,与之并存流通。
民国纸币从材质上说,以纸质为最多,还有羊皮、草纸、硬卡纸等;从纸币上印制发行机构来看,有政府机构、中央和地方银行、实业公司,还有印局和银号等;从印刷方式来说,有石印、木印、铜印、铅印、手工描制等;从面额上讲,既有大额又有小额,既有1角、1分,又有100万元、1000万元等。民国时期流通的纸币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其发行量之大、币制发行最混乱。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军阀混战不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成为废纸。
1912年(民国元年),中国第一张民国钱币诞生,当时发行的纸币由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印刷发行,面额有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种。随后,各地政府、军阀、银行、实业公司、印局、银号等也开始大量印刷发行纸币,民国纸币发行进入混乱无序的流通体系,流通使用地区仅限于发行机构经营范围内和控制区域。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内战混战时期,军费开支巨大,民国北洋政府及随后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寅吃卯粮,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纸币发放军饷和支付行政经费。这种通过纸币维持政权统治和军事战争,造成纸币市场严重超发贬值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抗战时期,伪满洲国、伪南京政府、沦陷区军阀、官僚、富豪也仿照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牟取暴利,他们大量搜刮民间黄金、白银、法币以及战略物资,用来换取日本人的法币,牟取暴利。当时日本在东北地区开设“南满中央金库”、“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等发行“军用手票”以及“联银券”。这种日本法币在中国东北地区横行霸道,被日本人称为“国际通货”,强迫中国人使用这种纸币,中国人的血汗钱被日本殖民者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