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民币管钱?
谢邀 个人认为,人民币之所以管不住是因为它是一个“良币”,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其实这里应该用“通缩”更准确),就是纸币时代终结的时候。 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假定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是100元,而你手里的纸币真的是100元(这当然不可能发生,但假定如此的话下文就有意思了)。而同时你有100块黄金(假设现在金价为1克500元,所以100块的黄金价值就是5万元),那么你的总价值就是6万元。但你又真的只需要付出100元的代价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这些价值和商品。这时候你肯定不会只付100元,因为你可以用100元买到价值6万元的商品和资产。对方也会觉得6万元换100元太亏了,不愿意交易,于是你就以100元买了价值6万元的资产,然后花6万元重新买了一千元的货物(也就是把你之前交易中亏损的6万元拿回来而已)。这样一轮交易下来,市场总额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存在呢!我的100元钱可能很值钱,但如果你有一张同样大的白纸,上面的数字也一样多,我也不会为了得到这张纸而牺牲自己的6万。因为这6万本来就是我手上的东西啊!我只要你的东西比你手上原本有的东西好就可以了呀!于是我要求你为了100元给我6万元的货,你为了得到100元就不得不把我之前付给你的一部分钱退还给我——这就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道理,那为什么现实不会这样完美呢?原因就在于人们不会永远按照“价值”这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交换的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影响交易价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信用、利率、风险、偏好等等,而最后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力。 当一个社会的信誉良好,借贷利率低,风险小,人们对未来预期乐观,这时候不管多少钱都是“良币”,它会顺畅地流通,并且随着交易的进行,货币总量会不断增大;反之,如果社会信誉差,借贷利率高,风险大,人们对未来悲观,这时候哪怕只有一块钱也是“劣币”,它会在交易的过程中不断地挤占“良币”的流通领域,以至于最终“良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劣币”反而成了唯一的选择,这时候纸币的发行总是不足的(实际发行量小于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导致物价上涨,纸币升值。也就是说,最后“劣币”代替了“良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