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纸币是第几套人民币?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井冈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工会、农会等组织,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办夜校、建医院、建仓库、修道路,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巩固的苏区政权,1930年至1934年间,中共江西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行革命根据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些货币包括“工币”(工人币)、“农币”(农民币)、“革币”(革命币)和“苏币”(苏维埃币)。但它们的名称并不是法定的通货符号,也没有在国家银行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货币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货币。
其中以“苏币”流通的时间最长,数额最大,影响也最广。 “苏币”由苏俄印刷厂印制,分“壹圆”“贰圆”“伍圆”“拾圆”四种面额,还印行了“工农红军钥匙币”,以五元面值为主,此外还有“叁佰文”、“伍百文”、“壹仟文”的票样。 “苏币”按其票面图案可分为“五星号”和“六角星号”两种,其中“五星号”较少见,“六角星号”较多。 “五星号”以红色为底色,中间印有金黄色五角星并嵌有一圆点,上面写着“工币”或“农币”字样;背面花纹和正面一样,正上方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章”,下面印有钞票的发行地点和时间。
1934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苏区的严密封锁,加上“苏币”发行量过大,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苏币”逐渐退出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