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出口瓷并不等同于“窑厂”或者“民窑”生产的粗瓷俗器。 在明代中晚期(1400-1600年)开始,我国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尤其是南方的瓷业生产,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许多地方出现了专业化的瓷区和窑场,比如湖南的醴陵、湖北的武昌、江西的上饶和景德镇等地都因瓷而出名。 这一时期,由于对外贸易的活跃,大量的中国商品包括陶瓷产品走出国门,其中就有不少质量上乘的细瓷。这些出口的细瓷不但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国内收藏家们的关注。
如今在国外的古董市场上,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历代的细瓷珍品,而这些细瓷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价格也不菲。 以明末清初为例,这个时期的出口瓷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是颜色釉还是五彩和粉彩都有很高造诣。
这个时期的出口瓷还受到了欧美的追捧,一些造型别致,釉色滋润的出口磁器不但受到了国人的热爱和收藏,也是欧美奢侈品拍卖会上常客。 如一件清代中期掐丝珐琅彩鸡缸杯(图一),于2017年在英国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293万英镑的高价,折合成人民币约2589万元,创下当时亚洲瓷器的拍卖纪录。类似的鸡缸杯在之前的一次拍卖会上也曾拍出过1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还有一件晚清年间的手绘西洋人物茶具,于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出了612万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记录(图二)。而这样的价格如果换算成黄金的话,每克高达1.1万多元,相当于黄金价格的5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