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编钟如何辨真伪?
编钟是我国古代一种用青铜铸成的打击乐器,用朱红漆木做支架,穿着由大大小小数目不同的编钟,可左右自由移动,左右分挂左右,钟口向上,编钟能发出和谐的美妙乐音,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
编钟制作十分繁杂,铸成之后还要经过调音,使音准符合乐律的要求,铸造、调音和演奏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国自古就懂得钟乐,《诗经·小雅·何人斯》中写到“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着很高的水平,编钟的盛行时期是东周时期,秦汉时期,在王公贵族的生活中仍普遍使用钟乐。
从西周六、七世纪起,铜制的铙和钟的形制与乐律得到普遍的发展,周代编钟在音乐上分八音音阶,音阶上分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编成编钟。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的形制和乐律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周礼·春官·大师之下》篇记载:编钟大小有九种不同的音阶,合乎“九歌、八十一声”的乐律。这说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但懂得钟律,而且懂得钟乐与乐律配合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编钟仍是重要的乐器,如汉宣帝刘询曾在元康、神雀之间铸造钟,并铸造了宣帝时的歌诗乐谱,乐谱为八言字体,字体工整匀称,字体优美,说明当时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有着密切联系。
汉代以后,铜钟的形制、乐谱、乐律及用钟演奏的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宋之后,铜钟逐渐消失。
到了宋代出现了铙和钹这种单片有舌的乐器,元代时出现击钹。明代以后才出现用木片编响的铙钹。铜鼓是从明代开始广泛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在一种圆形的皮鼓上蒙以黄牛皮或水牛皮,两面都有鼓环用于系鼓槌,演奏时双手执槌打击其两面,鼓的声音浑厚,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清代的铙钹有正钹和副钹两种,大钹套小钹演奏,钹上还装饰着红缨绿穗。还有一种用铁制、铜制的镲,镲也是钹,镲比钹更小。
清代的乐谱有工尺谱、减字谱两种,工尺谱是一种简谱,字谱用宫商角徵羽和工尺记音高度,以合、四、一、上、六、合、合四、合上为准,“上”代表音高,“合”代表音低。
辨编钟真伪
清初有“永乐大钟”,相传为明代永乐年间铸造,有铜、锡两种,铜钟上铸有“永乐年间造”字样,铜钟发音洪亮清晰,铜质古色古昧,形制古朴,为古代铜钟的代表作。清代仿明的永乐大钟的赝品很多,伪作以铜、锡为材料,铸成钟,仿古式样,伪作有铜钟和锡钟之别,铜钟仿制的比真品大些,表面光滑,字迹不清,音质浊不清,不洪亮;仿作钟的钟口为圆状,钟身内空小而短,与真品的钟口扁状相殊,钟身上窄下宽形不相称,字体粗糙,钟口处无铜皮脱落。真品与伪作在形制尺寸上相差很大。
鉴别编钟真伪,还应注意其音质是否洪亮,铜皮是否有铜皮脱落等等,这些特征有助于从各个方面观察辨明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