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铜佛像长什么锈?
白铜是一种铜镍合金的俗称,其主要金属成份是铜(CUP)和镍(NIUM),因为其冶炼加工工艺与外观呈乳白色(又叫德银),故名之白铜或德银。
白铜铸造佛像主要流行与十八世纪下半叶至清代末。
白铜铸造佛像,由于质地细腻,器形小巧,工艺精致,纹饰华美,所以一向被人们视之为青铜器类的极品,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是,白铜铸造的佛像在流传至今,大多已是锈迹斑斑,令人难以辨认。因为白铜的化学稳定性极好,铜丝、电极和镍丝都可有耐腐蚀性优良的硫酸镍溶液来清冼。而一般铜镍合金都可用稀硝酸来清冼和着色,但是白铜却不然。
铜镍合金如果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被氧化后生成二氧化镍和水,而二氧化镍却呈现深褐色或黑色,加上一些硫化物的生成,更加使得白铜佛像生锈发绿。
白铜铸造的佛像,如果长期埋藏地下,在二氧化碳、水、氧气和土壤中的有害金属离子的存在下就会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黑色的氧化铜以及其它硫化物。这就是为什么白铜佛像出土时大多生锈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