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怎么烧的?
清代早期官窑生产规模大、质量高,到清中晚期,生产规模小了,但窑厂的管理更加严格。官窑器物烧出来,凡合格的按数交给宫廷,不合格的一律作为废品就地销毁,有的直接砸在御窑厂里,所以现在在御窑厂遗址经常能挖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碎片。清代晚期的官窑生产数量比早期大为减少,烧造得相当精细,因为管理严格,不合格的话窑厂是要负责任的。
官窑器物烧成品,从清代中期以后,都要给皇家进贡,然后剩余的就地销毁。而且官窑的活儿要赶在农闲的时候烧,农忙不能烧,因为需要大量的劳力。清代官窑的制瓷劳力来源不是本地人,而是从河北、山东、河南招募来的流民。农闲的时候御窑厂开工,农忙的时候要让他们回去种地,这就是所谓的“官搭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