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牛有什么造型?
清代铜牛造型风格粗犷豪放,它形体肥硕而壮实,身披弧形鳞甲,四足粗短,作卧地回首状,双目圆睁,口角微露两颗獠牙,双角粗壮,卷向前方,长尾后甩,上卷如弓。清代铜牛身下铸有四方长方形承盘,盘下为方底座,底座四足外卷。清牛之造型特点很容易与历代铜牛区别开来。
宋代金牛造型瘦长,身躯矫健,四肢灵活,长尾上翘,圆目,口微抿作喷水之态。两牛相比,宋代金牛动感非常,而清代铜牛则更显平静、庄重。
历史上著名的铜牛有两座,一为“金牛穴”,一为“金水牛”。金牛穴在山西曲沃县范村北五里处,据当地百姓传说,清代在牛身下曾挖到过许多奇珍异宝。后有盗墓者挖掘,在挖掘到四丈多深时,还未来得及下手,洞穴被水灌满,挖沟引流也未能见效,当地百姓认为神牛有灵,便重新将土埋好,竖碑一通,上书“金牛穴”。1938年日军侵占时,曾用炮轰炸,牛身被炸断,出土了许多金银玉器,1953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金牛进行整修。可惜1993年秋,此牛被盗掘,下落不明。另一“金水牛”在山西浑源县永安镇东八公里处浑河东岸的南窑沟,当地百姓传言,明朝年间有商人从印度贩运回来一石刻牛置于东门外,久旱之时以盆泼水牛口,则盆盈而不减,河水随之高涨可用以灌溉庄稼。清朝康熙年间迁至浑源县东北五十里处的南窑沟,置于河畔,以防河水溢决,因该牛通体金黄而得名。1992年10月,一外地民工在浑源县做工时发现此牛,将牛盗走。直到1993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金牛遭劫》的文章后,公安机关及文物部门才着手破案,先后追回8件被盗文物,破案中抓获的王学荣、李存斌已分别被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重大文物盗窃罪和破坏罪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