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真迹一般价值多少?
在传统书画的收藏和鉴定中,对碑帖的真伪和优劣的鉴定,主要从拓本的制作年代与是否为原装,纸质、墨质与装潢形式,钤印与题跋及拓本文字与原物文字是否相合或相似等方面进行。特别是存世量比较少的碑刻,其旧拓本尤其珍贵,如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的《萧摹崖刻》。南宋宝祐四年(1256)的《飞来峰吴梦观题记》的明拓本,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有的碑刻存世量比较少,或仅见数、十数本传世,流传有序的善本价值也高,如唐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仅见北宋和南宋两拓本传世,北宋拓本仅存两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极为珍贵。
从制作年代来区分新旧拓本优劣,是一个通则。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原碑漫漶残损后重刻的新本比旧本反而清晰完好,如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收藏的汉延光《西岳华山庙碑》,即是旧本磨损过甚后重新钩摹上石,翻刻而成,文字笔画远胜于旧本,故反而更佳。有的拓本制作年代虽早,为初拓或旧拓,但拓工粗劣,纸质、墨质不好或保存不善出现残破、污渍、水湿、墨沁斑点,虽是原装本也不能算是好本子。而重装本或裱本只要补镶得当,用纸墨质尚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价格。制作年代较晚的清拓本或翻刻本,只要镌刻精良、拓工考究,文字笔画清晰完好,无失真处,就超过了早拓旧本,价值、价格超过早拓、旧拓本子。一般旧拓墨色乌黑发亮,字口清晰,纸质较细,包浆浑厚滋润,新拓本字口往往漫漶模糊,纸质粗糙,墨色灰暗。拓本的品相、文字笔画的真伪和清晰程度是决定碑帖价格的主要因素。
与书画真迹相比,碑刻拓本的收藏,属于小众收藏,其收藏者与投资者的群体更小,市场行情更不为人们所熟知,但价格却是“细水长流”,稳步走高。清代晚期,原装的宋、元、明拓本碑帖每尺纸价不过一两多银子,至20世纪30年代为15至20银元,40年代售价为40至50法币,50年代在文物商店仅售1至2元。而到了90年代末叶,宋拓本每尺纸价在万元人民币以上,元末的赵孟兆页为周天球书碑阴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上海朵云轩1992年售价仅9000元,北京荣宝拍卖会上以6.5万元拍出,升幅达6倍。宋拓《西狭颂》,南京翰海拍卖会上竟以66万元的价格成交,价格在连创新高,后市看好。古籍善本中,明清时期初印首刻的碑帖受到藏家的特别青睐,明清时期翻刻本,价格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