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百姓能用青花瓷么?
清朝的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粉彩和珐琅彩的出现,改变了明以前釉下彩(青花)、釉上彩(五彩)分工,釉下彩与釉上彩争艳的局面,彩绘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珐琅彩,是在康熙皇帝的旨意下,由宫廷内的“珐琅作”和官窑瓷器合作完成的,因而产量很少,传世品也较少,极为珍贵。
康熙朝的粉彩瓷开始在御窑厂烧制,雍正朝和乾隆朝的烧制更加精致。粉彩瓷在工艺上采用“玻璃白”打底,再将色料施于玻璃白之上,颜色清雅柔和,层次丰富。雍正粉彩造型和装饰追求精致、典雅, 风格独特, 被誉为千年第一帝瓷。釉色有 30 多种,如胭脂红、蛋黄、珊瑚红、云青、三阳开泰等色都非常成功。绘画技法上,除了常用的线条勾勒填色之法外,还发明了“洋彩”,在画面上勾以较细的线条,更增添了纹饰的浓淡阴阳的效果,纹饰显得更为精致和富有层次,这是洋彩的由来。洋彩又称“锦上添花”。另外,还用轧道工艺装饰器皿,工艺相当复杂。
清代御用瓷器的造型讲究轻巧,仿古和陈设的大型器物增多,如仿青铜式样的瓷炉、天球瓶、大花盆等。器型种类繁多,光是瓶的品种就有近 30 种。如鹿头尊器身呈橄榄状,上广下圆、口窄颈高,有张口翘尾一鹿回头向空中的意思。又如观音尊圆口,短颈,溜肩,肩下微收,至足跟外撇,造型优美。雍正朝造型讲究线条柔和流畅,秀美隽巧。
清代纹饰更加繁缛精细, 多数器物以图案形式, 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来表达人们的祈愿。清代纹饰多用洋花、洋草,即西洋植物图案。有的器皿上还有墨书或青花楷体和篆体的诗句,有古诗,也有歌颂、应景或抒发心胸的大段文章。康熙朝纹饰比较明快、豪放,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都是常见的纹饰, 多采用传统纹饰, 多画工粗犷,构图严谨。雍正朝的纹饰精巧细腻,有典型的“院体”绘画风格, 常见的纹饰有山水、人物、花卉、禽鸟、虫兽、折枝花及瓜果。在装饰手法上, 雍正朝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 发展了各种色釉和“釉上彩”、“釉下彩”。还发明了紫金釉、珊瑚红、胭脂红、雪青、姜汁、玫瑰紫等许多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