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裙子一条条的叫什么?
清代的裙子,多为8褶16幅或6褶12幅,多到10褶20幅,褶数不可能更多了。因为满族女子身材大多偏瘦,如果褶太多,裙子张开后的直径就会很大,行动十分不便,而且不合体。裙子的制作方法,各幅面料,多用直料,长度一致,缝好以后,上面有1至2个褶裥,也有的没有裥,上面打宽2-3厘米的裥,多叫“鱼尾裙”。这种裙子穿着以后,每幅的前面即出现一条约1厘米宽的竖缝,俗称“线膛”。传统工艺用同样的面料倒缝,但现在的服装多用了与其色、质协调的绸料,即看上去很美,又使“线膛”更加挺括。
一说起“马面裙”,人们马上便想到有像马脸一样的两个大襟,其实不然。这种裙着其本意是:因为过去满人喜欢养一种叫“矮脚马”的观赏马,人们发现,矮脚马身上有一条条的绒毛纹理,于是人们模仿“矮脚马”绒毛纹理的形状制作出了一种很特殊的裙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马面裙”。
马面裙,是清代最为典型的裙式。其特点是整个裙子前后有两个大褶,两片正面褶裥重叠,侧面开裾,其余部分各有一排褶裥,看上去,整个裙子像只马蜂窝,因此,又有些地方叫“蜂腰裙”。又因为在前面的重层大褶中,往往镶、绣有吉祥图案的装饰,使面料增厚,而下面的裙襕也很宽大,因此,蜂腰裙穿上身以后,呈上肥下宽状,前面凸出如神龛的马面。而且,其前面重叠的两幅,也像极了“马面”的侧面像,因此,称之为“马面裙”。马面裙的这种褶裥形式及下面的裙襕,是仿明制。
马面裙制作时,以同样料子,做前、后幅及两个侧幅,两前幅、两后幅重叠后缝死,上面可以做两层,甚至有时做四层裥,其余部分做一般褶裥。裥多的用同样的面料加衬厚边。裙的口部缉一道边,在前面的重叠里面,还可以镶、绣一些吉祥图案。裙子的两边,侧幅开叉处,多衬以较厚的底衬,使之两边挺括,穿在身上时,不贴后小腿肚子。如在前幅的重层里,镶、绣有精美图案时,其前幅、后幅的尺寸可以与人体尺寸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