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定宋代汝窑瓷器?
北宋的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宋窑占有特殊的地位。宋瓷以其完美的工艺美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在中国诸多窑口中,宋时的五大名窑,特别是汝窑,位居魁首,是宋代瓷器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约公元1115--1125年左右,为宋微宗时期,前后传世仅二十余之短,是供奉宫廷所用,专为皇家烧制御用的瓷器。由于这种“汝窑”烧造年代短暂,历代流传甚少,南宋时,人们便“定其为冠”,后世更视其为奇珍。那么如何去鉴定宋代汝窑瓷器呢?
造型:汝瓷有汝官瓷与民汝窑之分。汝官窑造型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文具,主要是笔洗,在传世品中最多。洗有敞口与敛口两种,敛口折沿,腹较深,小平底,底有纹开片。敞口者有葵花式和菊瓣式。第二:洗一类器物,底有细小支钉烧痕。第三:瓷小盘有折沿的或有光盘的,也有倭角的现象。第四:小碗有小浅饼式底,口沿多镶铜。第五:也有瓷盒的制作,盒面平,有四条边,平底下承以矮足。第六:尊有直口、大口类两种,有四瓣海棠花式和六瓣花式,直口者平底外敞,六瓣花式折沿,长弧腹下承以圈足。汝官瓷造型秀美,庄重大方,器物制作规范,比例协调,符合人类的审美习惯和心理要求。在造型上民汝窑不同于官窑。主要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釉色不如官窑,胎釉也有差别,没有冰裂纹。第二、制作不太考究,胎接痕明显显露,器形粗笨,口沿粗大,薄而无物。器内底心凹陷。第三、器物口沿有扣铜者、有镶铜者也有不镶的。瓶类口沿较粗,制作简单。
胎釉:官品汝瓷胎质细腻,胎色有深浅不同的灰色。而民汝的胎质粗糙而坚硬,胎色为粉白色,也有的为灰白色。釉色:有淡天青、粉青、天蓝、葱绿、月白、豆青、青中带黄等。釉色的配方含有玛瑙粉,温润,有玉质感,色泽淡泞,其釉面有很细的纹片。汝瓷以釉色取胜,在匀净滋润的淡天青釉面上,冰裂纹层层迭迭,纵横交错,仿佛天宇高空的冰裂,纹片自然美丽,极富装饰韵味。这种细碎多裂的“纹片”俗称“蟹爪纹”,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出窑后冷却时,釉层因收缩系数大而开裂。
底部:宋代汝窑瓷器的底部有的为泥鳅背底,有的为平底,有的圈足外撇。底部全部在器物成型后用刀具挖掉锋锐处而形成一个很规整的光滑平面。然后,在平底中心施一个釉点。使器物在摆放时有一个弹性的支托点,使器物更加平稳和增加了器物的美观。
款识:宋代汝窑瓷器没有款,流传到现在带有款的宋代汝窑瓷器是后人加上去的,都是伪品。现在有人收藏到或拍卖得到带款的宋代汝窑瓷器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