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什么瓷器?
晚清历史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极为特殊。清王朝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挣扎了40年之久,从而给晚清的陶瓷业(从同治、光绪至宣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方面,内忧外患使封建政局动荡不安,商品经济又有所发展,西洋思想不断渗入,社会心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起义,使一度辉煌的景德镇御窑厂“咸丰二三年间……即因江宁军兴,裁撤殆尽,于是大器绝矣”(清陈浏•《陶雅》)。由于宫廷失去了大批极精巧的陈设瓷和数量可观的实用瓷,只好采取由户部或工部拨银到景德镇烧制的办法,并逐渐改在圆明园、自鸣钟处及西苑等处搭盖“官窑”烧制,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民窑也不断因此受影响。这在长期由宫廷专制御器操纵中国制瓷业兴衰的漫长岁月里,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尽管如此,晚清的瓷业在景德镇没有中止,而是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烧造技术的改进,制坯制釉原料的扩展与瓷品种类的日益繁多,促使瓷业经济从自给自足的单一形态向产销分离的多种形态转化,市场扩大,品种增多,技艺提高,使得产品花样、品种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且形成了瓷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局面。特别是咸丰、同治、光绪朝,景德镇的民窑迅速发展,民窑的制瓷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器型还是装饰,都可与官窑媲美,甚至有“官窑不如民营”之说。所以,这一时期的民窑瓷器,可算是晚清瓷业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