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的题跋,也是很有特色了(以下只列出书影) 1.《十三经注疏》本《公羊传》。 2.《十三经四书字源》本《诗》。 3.《古书疑义举例》十卷,清光绪二十七年壬寅刊本。此题作于同治戊辰年,即公元1868年。4.王念孙评点《楚辞》,民国间中华书局石印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落款一般写在作品末尾的右下方,用简略的文字说明创作此作的时间、地点、名号或用途等。 2、落款分为全款、半款(落款)和款识三个部分。
“室雅何须大”是明朝陈道复的题联。 陈道复,原名淳,后改为道复、复初;字大道,号白崖,又号白的,别号江南布衣、白阳山人等,明正德年间(1506-1521)江苏苏州人,因居白的乡有白阳山而得名。工诗,善书,擅画,与文征明同时代而年稍长,为吴中四家之一。 此联的另一版本则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臧克家的字写得不错,属于业余水平中的高手了。 他当过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这种职位也写过不少诗,作品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他的字还是有点价值的。 不过我估计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应该都是仿制品或者他学生写的吧。。。毕竟他自己都80岁了,而且又是那么一个文人的性格,估计自己也不会为了钱去到处卖自己的字啊啥的。
墨是书写的工具之一,它的历史十分久远,有“昔有青山墨,遥从海上归”的说法。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工制作的墨了,《墨经》中就有“墨,炭之齐也,故墨墨则黑,炭致则烈”的说法;到了汉代时期,制作墨的技术又有了提高,在原料的选择和制作技术上都更加讲究,而且墨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
书法是汉字特点的体现,在古代书写的载体主要是纸张和墨块。经过千年的沉淀与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常见的毛笔、宣纸以及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材料。时至今日,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书写方法。
其实小楷书体并没有一个固定规格,因为它是根据文人意趣、书写内容以及实际需求而定。所以一般的小楷用纸都是随意而定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统一规范的美。因此现在普遍使用的一种小楷字体是“二王”体系的字帖(东晋王羲之《乐毅论》等)。这种字体通常被用于字帖或书法作品之中作为模板用。
不客气地说,这是个江湖体。 什么是江湖体呢?现在大家公认的标准是“粗野、造作”。这个评价其实很中肯,我再加一句——没有传统功底。 我在别的答案里提到过,当代书法家很多都学不出传统来(当然也不排除他们的老师也没能教出他们)。
赵居阳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中华国学书画院副院长。 他的书法从篆隶入手,后又学习行草,尤精于“二王”。 从他发布的视频和照片来看,他非常勤奋,常年伏案练字,并且不断钻研书法理论,这从他写的字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