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粮票有价值?

益昕洁益昕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我是吃集体大锅饭长大的。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东西都很紧缺,想吃肉根本不可能,更不要说是吃鸡蛋了;衣服都是凭票证供应的,孩子们都没有穿新衣服过节的印象,都是接新褂子;粮食更是金贵,农民种的粮食不仅要交公粮(百分之二十左右),还必须到粮店买粮,钱没了可以再挣,粮食没了就只能等明年收庄稼了。记得有一年,我爸从外地给我带了一块点心,拿回家的时候,我打开包装,里面是一整块黄灿灿的蛋糕,当时看得我直流口水,可是我又很懂事,舍不得一次吃完,就拿出两块来,用油纸包好放进抽屉里保存起来。后来过了好多天才拿出来吃,可是已经长了毛,不能吃倒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记得那时候我最爱吃的大米饭是玉米面和大白面的混合大米,里边有三分之二的玉米面,软中带点粗糙,那种香味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偶尔也能吃到白面饺子、包子,或者白面条时,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不过这种好事不会经常发生,一年中难得有几回。 我小时候最盼望春节,因为春节的时候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花生、瓜子、糖果。我爷爷是生产队队长,每年到了春节,大队部会分给每个小队一些食品和烟酒,我们小孩最喜欢的就是拣烟头和烟丝(把香烟里的烟叶抽出来,经浸泡后晾晒而成,可以用来做咸菜),每次都能捡到很多,然后用罐头瓶洗干净,晒干了存放起来,等到过年就能炒一盘好吃的菜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推行,东西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现在的小孩子再也不会有过去那样的饥饿感和匮乏感了,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啊! 现在吃顿饭很容易,但是你知道在过去,为什么能吃饱那么困难吗?你知道过去的粮本,是怎样记录你的口粮开销的吗?你想象过没有粮吃的滋味吗?接下来,我将带你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看那令人唏嘘的粮票往事…… 粮草先行,兵马未动,粮草必须先行。在古代,粮草就是行军打仗的第一关键因素。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是这个道理。古代战争如此,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抗美援朝也一样。

1953年到1954年间,我国曾先后两次向朝鲜出口粮、棉、煤等重要物资。其中,仅1954年就往那边运送了620万吨粮食和380万吨煤,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 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草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大约有7亿,而粮食产量仅有6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百斤。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改善百姓生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增加农业投入,提高产量。比如通过实施“三化四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化是指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四改是指改土、改种、改环、改管。

其次是对粮食进行了统购统销,严格控制民间粮食流通。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另一方面也稳定了物价。 但是,即便实施了这些政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毕竟人是要吃饭的,而吃饭就需要更多的粮草。当时的科学家、文学家,甚至美国总统都意识到,未来世界很可能出现严重的粮荒。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可耕地,扩大粮食产量。据说美国曾经花费巨资研制耐寒马铃薯,就是为了能够在北极圈种植,争取多打粮食,预防粮荒的出现。 我国也不例外,开始大力推广优秀种子,力争增产粮食。1975年我国就实现了粮食总产量过亿吨的目标。 但是,人口增长也是惊人的,1953 年全国人口总数为6.7亿人,到1975年就已经超过了10亿人。这就使原本就紧张的粮草更加雪上加霜。 于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票证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先是人手一张的粮票,然后又是鸡蛋券、豆腐票、饼干票等等。就连购买肥皂、牙膏也要凭证购物。

人们常常感慨,还是现在有福气,啥都不用票证,随便买点什么都无所谓。殊不知,当年的票证,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

比如说粮票,并不是你在粮店交了钱,粮店就必须得给你提供粮食。你得先有粮票,店里才有粮食。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都得拿着粮票到粮店去排队,排了很久才买到一斤粮。至于你买回来的粮食能不能吃上半个月,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