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铜币价值如何?

仝皓宇仝皓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西藏,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不同朝代的“铜币”,这些铜币实际上就是法货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目前,市场上见到的最多的要数顺治年间铸造的“法圆”和乾隆年间铸造的“一钱四分四厘”。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初,为了缓和蒙、满等族与藏族之间的关系,清朝政府曾先后五次在西藏进行财政补贴(主要是供应银两和铜),支援当地的经济建设;同时,又鉴于拉萨等地没有铸币厂而所需货币又较多,遂特许由驻防军队负责采矿、冶炼和打造,以供其消费使用。所铸的铜钱,在背面打上“福”“禄”“寿”字样或“福泰昌” “源利广” “大盈”等记号。 这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的“铜币”虽然在流通中确实存在过,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有人据此认为它是具有货币形态的特殊商品或一种准货币,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信用货币甚至说它是一枚装饰品。对此,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并称其为“类货币”。理由如下:

首先,这类货币本身并不是由国家统一发行,而是由政府委托驻防军部铸造的,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如清廷允许其仿照内地的铜钱形制及材质铸币,但并未授予他们正式铸币权,所谓“采铜炼铁,铸钱发商,均系临时允准,无案可稽”(《清会典》卷二十一)。这种“类货币”的铸造缺乏法律效力,其面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政府的决定,并且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流通,超出部分即成为废纸。从性质上看,它与现在的纸钞(即纸币)有类似之处。

其次,这类货币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的流通受到严格的限制。虽然它可以在民族之间起调节作用,但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却很难通行。因为其流通必须凭借政府的特权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遭受拒绝。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货币的价值是以其含有的金属价值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量是固定的。而在流通中发现的变质或新铸的“铜币”,由于含铜量较高,则按上述理论应当贬值,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而且越到后期,其价值反而越高,这显然是政府在暗中支持的结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