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勇书法作品值钱吗?
书法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艺术实践的过程。首先,是创作者在精神、思想层面的追求与领悟;其次,是在具体技法层面上的锤炼和表达。因此,一个书法家的作品能不能“升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的艺术水平,以及能否不断地推出新的有质量的佳作。 当然,我们承认有些书法家在艺术上是有成就的,但他们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值钱呢?这恐怕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答案来解释吧!
中国当代书坛中有很多大家级的书法家,如沈鹏、林散之等等。他们有的已经作古,而其代表作的价格则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也有很多人虽然还健在,名气也很大,可他的作品却并不怎么值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这些名家作品的价值取向不同。有些名家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收藏与投资而创作的。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尽量融入现代审美的元素,以迎合大众的口味。这就使得其作品的艺术性相对较弱,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相反有些著名书法家,比如启功先生的作品,虽没有达到“天价”的高度,但其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这与启功先生的初衷有关——他主张书法要大众化,强调把写字当成一种实用性的技能来学习,从而形成了其作品雅俗共赏的特点。
二 是这些名家作品的市场定位不同。所谓市场定位,也就是书法家们对自身作品的预期价位和受众群体的定位。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比如一些书法家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以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为主,所以他们对作品的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往往会把精力主要放在精品的创作上。但随着自己知名度的增大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他们也会适时地将部分以前创作的精品推向市场,以满足收藏者的需要。
三 作品本身的品质参差不齐。这一点就不多赘述了吧……
优质答主
我有一幅,1982年作,是他应我的要求写的“为人民服务”四个大字,那时他刚刚四十岁吧。
当时我在北京工作,去探望一个朋友在北大当教授的亲戚(他是老北大的学生),顺道拜访了刘大勇老师。 那是他的成名阶段,他在学校里很出名,许多人都知道他,我也算是他的粉丝之一吧哈哈哈! 他为人比较谦逊、低调,说话很有幽默感,也很风趣的一个人。
他的作品现在拍卖的话,大概要一百多万了吧应该是。 有一次在一个聚会上看到一幅他的字挂在墙上了,我问他这是什么字,他说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啊。 我说这怎么读起来是五个字的?他笑了笑说这叫“五言绝句”。 这应该是我和他交往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片段吧哈哈哈哈……
刘大勇,1959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理论家。现为北京市书法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和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书法作品被中南海等机构及海内外友人收藏。篆刻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集》,在《书法》、《中国书法》等国家级专业报刊发表书法篆刻作品。在《书法丛刊》、《中国书法》、《书法赏评》等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论文三十余万字,主编《篆隶楷行草技法大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作档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档案》、《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词典》、《中国现代人物名号大词典》等专著三十余种。
刘大勇的书法在篆、隶、行等诸体上博涉多优,尤以魏碑称著于当代书坛。大勇擅长写龙门诸品,其作品古拙之中生发俊美,拙中带巧,巧而愈拙,既有传统出规入矩的审美规范,又有当代书法在探索中所追求的创新风范,堪称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书家作品。欣赏刘大勇的书法作品,总的感受是厚拙、峻逸、高古。所谓厚,一是说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笔法到章法都是十分讲究的,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元素,具有耐看而经琢磨的审美特点;二是说他的作品格调高古而有内涵,无薄情浅露之弊。所谓拙,一是说他的字外秀内刚、含弘光大,大巧若拙;二是说他的字以方笔为主,方正质朴,有石刻趣味。